跳到主要內容

品管

品質改進四字訣

企業透過修繕、改良、革新及改造四個過程,改進產品、服務、系統、過程和活動,方可確保在未來競爭日趨激烈的經營環境中,達成永續經營的目標。

  從日本企業於一九七○年代以產品品質優異享譽國際以來,品質改進的觀念方才逐漸受到歐美企業經營者的注意,同時,「改善」(Kaizen)一詞逐漸成為流行詞彙。另外,盛行於日本的品管圈活動也曾經在美國引起一陣旋風,打破了美國企業一向依賴少數菁英的創新發明,而欠缺全員動員的想法,因為長久以來,強調規劃與執行分工的泰勒(F. W. Taylor)科學管理理論,在美國一向被奉為圭臬。近年來,美國品管大師朱蘭(J. M. Juran)也有成立品質改進小組
(Quality Improvement Team)解決跨部門品質問題,與成立品質圈(Quality Circle)以解決部門內品質問題的主張。

  然而,時至即將邁入二十一世紀的今日,如果企業經營者仍只是局限於以品管圈或品質改進小組做為改善策略,必將陷入劃地自限的不利困境。因為事實上,確實有太多的作法、技術和工具,可用來改進產品、服務、系統、過程和活動。以下提出修繕(repair)、改良(refine)、革新(renovate)以及改造(reinvent)的四字訣,或許能提供有心致力改善的管理者一些借鏡之處。

修繕:緊急處理並追尋真因
  修繕包含兩個層次:一是「止血」階段,緊急處理,防止惡化,例如暫時性的快速處理缺陷,以爭取改正錯誤的時效,同時為做錯事而向顧客道歉,以安撫受害者的情緒;二是追尋真因所在,徹底消除根本原因,防止同樣的問題再次發生的各項活動。
  然而,修繕策略原本只是一個暫時性的做法,但由於它通常能讓產品恢復功能,有些人就「忘了」執行第二步驟,找出根本原因徹底消除。例如舊車的引擎耗油現象,每次加入一罐機油只能行駛一百五十公里,有人寧願每行駛一百五十公里就加入一罐機油,也不願意去車廠徹底將引擎修好,徹底解決問題。
  因此,在工廠內,每個員工都應學習一些修補的技術,以便隨時解決手頭上的問題,只有當遭遇跨部門品質問題時,才需要組成小組共同設法解決。

改良:同時提升效率及效果

  改良就是小改善,是對目前運作正常的產品、服務、系統、過程和活動採取
精益求精的對策。這種「沒破就打破它」(If it ain't broke……BREAK IT!)
的概念,與過去「無故障就不修理」(Don't fix it if it isn't broken)的
傳統觀念大異其趣。

  在改良的過程中,有些潛在的問題能因而清除,通常不但能提升效率
(efficiency),同時也能提升效果(effectiveness)。持續改良應經常進行,
以便符合環境變遷、顧客需求,或應付對手改進的努力。

  由於任何組織內的每一部份都有不斷改善的必要,因此,改良是每位員工必備的技巧。這種小改善能使得工作快一點、容易一點、產品好一點,或是浪費少一點。一般而言,這類活動的推行,優點是不會遭到員工的抗拒;但是由於效果不易看出,管理者往往因而疏於獎勵員工的努力,而引起他們不快。
  例如,一九七九年新力公司(Sony)在美國推出隨身聽,深受消費者的歡迎。雖然這是一個新產品,但是在三個月不到的短短時間內,松下(Matsushita)與愛華(Aiwa)也推出這種產品。新力為了因應,馬上推出小型隨身聽,但後者也立即跟進,因此新力再以附加調頻電台的新隨身聽應戰。其後新力陸續推出各種新的附加功能,例如自動迴帶、高低音、精緻化小耳機、防震、防水、電子選台、充電電池、杜比音響、鬧鈴時鐘等,讓對手跟進得很辛苦,就是一個改良的絕佳實例。

革新:蛻變但基本手法不變

  革新是指突破或創新而能產生戲劇性改進效果的活動。雖然經過這個策略之後,產品、服務、系統、過程和活動看似與原先有所不同,事實上基本手法仍不變。例如過去打字必須用打字機,如今已經改用電腦,其實只不過是工具進步而已,基本手法並無不同。革新通常源自創新或科技的進步,它的特徵是蛻變,而非取代原先的基本手法。

改造:全面翻新讓顧客更滿意

  在產品、服務、系統、過程或活動方面採用革新策略,仍不足以滿足顧客需求或期望的時候,改造是最後的手段。在徹底了解顧客的需求之後,小組成員假裝現行的產品、服務、系統、過程和活動並不存在,以深入的知識與最新的科技發明嶄新的產品或活動。經過再造的產品、服務、過程或活動與原先的全然不同,不但提升效果,同時能提供更高的顧客滿意度和效率。

四階段循環不斷

  打個比方,每個人都希望成為「有殼蝸牛」,擁有自己的房子。如果你買了一棟新房子,發現有某些地方有瑕疵,必會要求建商加以修繕,以符合心意。又如房子年久失修,也有必要整修一番,以維持房子的機能。上述都是屬於修繕的範圍。

  住了一陣子之後,可能會在屋內做小部份的改變,或加裝一些設備,包括將牆壁重新用不同顏色的油漆粉刷,或將廚房的門換一個新的門把等等,讓自己與家人住得更舒適。這些則是屬於改良的範疇。

  再經過一些歲月之後,或許家人認為唯一讓房子能住得更舒適的方式就是革新。例如子女長大了,想要有屬於自己的房間,因而必須加蓋一間臥房;或是認為廚房的設施太老舊了,需重新裝潢廚房。

  有些時候,或許會覺得房子的革新計劃仍然不符合居住所需,有必要將房子出售,換一戶新房子。當然這要看目前和未來的需求,以及本身所握的資源而定,依據不同的資源可能做出全然不同的決定。一旦做出重新改建或是購買新房子的決策之後,又開始新一回合的修繕、改良、革新以及改造的循環。

一個永無止盡的過程

  最後,推行者應將以下數點注意事項牢記於心:
  ※ 所有的過程與活動都屬於修繕的潛在對象。
  ※ 許多修繕活動在發現問題的時候,在可能的資源內就應立即實行。
  ※ 任何產品、服務、系統、過程或活動即使運作正常,仍應時時加以改良。
  ※ 管理者應指派小組負責改良專案。如果資源許可,例如有足夠的人力、財力及時間,同時有必要針對產品、服務、系統、過程或活動進行大幅改進時,改良專案可改為革新專案。

  ※ 「再造」需要花費相當多的時間與資源,管理者必須先進行成本效益分析,然後再做出適當決策,不宜貿然行事。
  ※ 革新和再造都是提高競爭門檻的手段,但是公司必須對員工不斷進行教育與訓練,同時要有相當的授權。
  總而言之,全面改進的四字訣是一個永無止盡的過程,企業經營者應時時善加利用,方可確保公司在未來競爭日趨激烈的經營環境中,達成永續經營的目標。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轉載《再別康橋》 賞析

《再別康橋 》 賞析 作者 :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1928.11.6 中國上海   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像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麵,郊寒島瘦” (" 長袍白麵 , 郊寒島瘦”是說孟郊、賈島二人的詩寫得古樸生澀、清奇苦僻,不夠開朗豪放。 ) 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其抒發的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節詩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著淡淡的哀愁。最後的“西天的雲彩”,為後面的描寫布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這節詩為整首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心頭蕩漾。”這節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

從胡適新詩《老鴉》說起

胡適新詩《老鴉》 一 我大清早起, 站在人家屋角上啞啞的啼 人家討嫌我,說我不吉利;── 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歡喜!   二   天寒風緊,無枝可棲。 我整日裡飛去飛回,整日裡又寒又饑。── 我不能帶著鞘兒,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飛; 不能叫人家繫在竹竿頭,賺一把小米!   胡適早年自美返國,看到社會上種種不合理的現象,常在演講、為文時提出批評,因此引起很多被批評者的不滿,甚至招來種種打擊。所以他自比為烏鴉,老是啞啞地對著人叫,別人見了牠就大不吉利。烏鴉討人厭,但是胡適卻堅定地說: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歡喜!輕柔悅耳,人們都喜歡聽﹔但他卻寧願當烏鴉,不肯阿諛諂媚,討人們歡喜。他要把社會上種種不合理的現象暴露出來,以謀求改善,即使因此而使自己處境惡劣,無枝可棲、又寒又飢,但他也不屈服、不改變,仍然堅定的說 「 我不能帶著鞘兒,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飛、不能叫人家繫在竹竿頭,賺一把黃小米。 」 因為他不是鴿子,也不是小鳥,他本來就是烏鴉,他就是要當烏鴉。這首詩裡的老鴉可以看作是他自己的化身;他借老鴉向世人宣示─不管你們喜不喜歡,我還是堅持說我該說的話;不管處境如何困難,我還是堅持我該做的事 ! 這種精神正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名言「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具體表現 。 為什麼烏鴉討人厭 , 被人認為不吉利呢 ?大師胡適經常說自己有歷史癖,而我則有考據僻 。 喜歡就一些趣味雅(trivia)的小事打破砂鍋追到底 。 經過一番搜尋,發現烏鴉討人厭的理由如下: 除了烏鴉全身烏黑,叫聲嘶啞難聽,而且常常成群結隊地邊飛邊叫,據說烏鴉的嗅覺特別靈敏,人或畜瀕臨死亡,他 ( 牠 ) 的身上就會散發出一種特殊的氣味,烏鴉就聞味而來。可是人們誤解了牠,認爲是牠的到來才造成死亡事件的産生。所以人們認爲烏鴉叫是不祥之兆。   偶然讀到著名唐代詩人杜甫《奉贈射洪李四丈》的詩 ,提到有烏鴉在友人房上叫,他恭維友人道: " 丈人屋上烏,人好烏亦好。 " 元稹的《大嘴烏》詩和白居易《和大嘴烏》詩再再顯示唐人普遍認為烏鴉是吉祥鳥,烏鴉的出現必定帶來喜慶,因而對烏鴉有著熱愛和敬畏的感情。另一方面 ,唐人 認為烏鴉覓食反哺其母,這種行為與儒家思想契合。例如白居易的《慈烏夜啼》對於烏鴉讚賞有加 : " 慈烏...

漫談古詩十九首十八《客從遠方來》

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綺。 相去萬餘里,故人心尚爾。 文彩雙鴛鴦,裁為合歡被。 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 以膠投漆中,誰能別離此。   注釋 遺:音ㄨㄟˋ,送來的意思。客人乃替丈夫帶回給妻子的禮物。 端綺:半匹絲絹。端,二丈,即半匹。綺,有花紋的絲織品。 故人:本指有舊交情的朋友,此指遠別的丈夫。 合歡:本植物名,羽狀複葉,小葉到夜晚會合起,故曰「合歡」或「合昏」,古人常以之為夫妻和合的象徵。本詩指雙層縫合的被子。 著:音ㄓˇㄨ,通「貯」,即裝填絲棉。 長相思:本應填以長絲,此處將民歌諧音雙關的修辭還原,故謂「長相思」。 緣:音ㄩˋㄢ,在被子四端以絲縷縫合。 以膠投漆中:喻纏綿不分。膠漆為古時兩種黏性最大的接著劑。   語譯 有位客人打從遠方前來,幫我捎來半匹絲綺。 知心人相隔天涯萬里,還是這麼貼心。 絲綺上繡著雙雙鴛鴦,我要拿來縫成合歡被。 ( 合歡 ) 被中貯著綿長絲緒, ( 合歡 ) 被緣打上不解的同心結。 我們就像膠與漆的投合無間,又有誰能拆散?   由於先前閱讀古詩 《 飲馬長城窟行 》, 其中有 「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 」 的句子 , 讓我提前吟誦古詩十九首之十八《客從遠方來》 。這首詩的結構相當明顯: a、起─敘事,故人贈綺: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綺。 b、承─抒情,睹物思人:相去萬餘里,故人心尚爾。 c、轉─對端綺的想像:文彩雙鴛鴦,裁為合歡被。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詩人因端綺而浮想聯翩,想像以綺製作成注入濃情蜜意的合歡被。 d、合─對未來的想像:以膠投漆中,誰能別離此,想像未來二人不再分離,甚至同被共眠,膠漆相投的纏綿情意。 詩中有多個字一語雙關:例如:長相思,「思」諧音「絲」。又如:緣以結不解,「緣」兼具「修邊」、「姻緣」二義,與「結」又合而為「結緣」。「結」兼有「繩結」及「結合」二義。「不解」兼有結解不開及兩情不分二義。其次有譬喻:「以膠投漆中」,喻兩情和合,又暗指未來丈夫歸來,共被同眠,兩情纏綿。出自以譬喻,則不至過分發露,合乎古詩溫柔婉約的抒情精神 ; 以及象徵:「雙鴛鴦」、「合歡」、「不解結」都有夫妻和合的象徵。整條被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