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轉載

顧維鈞
  顧維鈞(1887—1985)字少川,上海市嘉定縣人,生於清光緒十三年一月二十九日。他的青少年時期曾先後就學于上海英華書院和聖約翰大學。1904年8月去美國留學,先在考克學校補習英語,次年入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政法,成績優異,畢業後被授與哥倫比亞大學法學博士學位。留學期間,顧維鈞秉承父命,于1909年回國,違心地和張潤娥小姐舉行結婚儀式。婚後兩人實際上從未同居過。顧維鈞先生在自己的《回憶錄》中敍述了這件往事:“實際上只是一對遵循中國準則‘相敬如賓’形同兄妹的名義夫妻。”1911年,顧、張二人以一種友好的方式簽就了離婚協定,結束了這段戲劇式的婚姻。當他學成回國的時候,正值辛亥革命爆發,推翻滿清建立民國的歷史轉折時期。1912年5月他出任國務院機要秘書。同年8月,任外交部秘書。1913年6月,與唐紹儀的第五個女兒唐寶玥(一名唐玫)小姐結為夫婦,婚後生育一男一女,長男顧德昌,女兒顧菊珍,現都居住美國。1914年改任外交部參事。1915年7月他代理陳錄出任駐墨西哥公使,繼代夏偕複出任駐美利堅合眾國公使兼古巴公使。1918年10月,夫人唐寶玥患西班牙流感,在美國突然病故。顧維鈞萬分悲切,故而置辦一具玻璃棺材予以重殮並將其靈柩運回嘉定,厝於西門外西下塘街顧氏宗祠內。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英、美、法、意、日等帝國主義國家,在法國的巴黎召開所謂的“和平會議”。顧維鈞被任命為中國代表團的全權代表之一。在“和會”上,日本代表聲稱山東權利是日本在對德作戰時取得的,提出由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權益,並藉口“二十一條”中對於日本在山東的權利有明文規定,堅持不肯交還山東權利。由於日本的施加壓力和英、法的一貫支持日本,美國也向日本妥協。4月,英、法、美、日等帝國主義國家決定:大戰時被日本趁火打劫去的德國在山東的各種特權全部讓給日本,關於中國代表團提出的要求取消各帝國主義在華特權的七條希望條件,“和會”不予討論。為此,顧維鈞在會上就山東問題作了發言,竭盡全力據理力爭,堅決地表示:“本全權絕對主張,大會應斟酌膠州灣租借地及其他權利之處置,尊重中國政治獨立,領土完整之根本權利”。然而,北洋軍閥政府卻採取妥協態度,準備在和約上簽字。由此便爆發了震驚世界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運動。進退維谷的北洋政府竟電令外交總長、全權代表陸徵祥自行決定簽約與否,在這嚴峻的形勢面前,陸徵祥稱病住進了醫院。顧維鈞在中國代表團呈現分崩離析的狀況下,擔起了繼續交涉山東問題的重任。6月28日,中國代表團一致決定拒絕在對德和約上簽字。顧氏身為外交使節,在這可歌可泣的歷史時期,敢於遵循民眾意志,毅然拒絕赴凡爾賽宮代表中國在“和約”上簽字,堅定地站在進步力量一邊。此舉使與會國全體代表感到震驚,也博得了海內外進步輿論的一致稱頌。
  1928年國民革命軍進入北京,因為顧維鈞在奉系軍閥下出任要職,曾被國民政府下令通輯。1930年冬,由張學良從中斡旋,國民政府始允撤銷對顧之通輯令。於1931年9月複職,被任命為駐英公使,11月複任代理外交部長。1932年9月,出任解決中日爭端的國聯中國代表兼駐法蘭西公使。在國聯受理中國關於日本侵佔中國東北一案期間,顧維鈞作為一貫主張團結抗日的愛國外交官,克盡職守,盡到了自己力所能及的責任。在出席國聯第十四次會議時,他慷慨陳詞,揭露日本侵略我國的陰謀,縱論國際形勢和國聯所面臨的危機,重申中國保衛領土和主權完整的嚴正立場和決心,表現了中國人民自尊自強、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說出了關心世界和平人們的共同心聲,博得了與會人員的高度讚揚,使日本代表狼狽不堪。1935年5月,英、美、法、德、日、意等國外交部,決定和我國外交使節對等升格各稱大使。12月顧維鈞回國述職,並回嘉定原籍料理其兄顧敬初喪事。
  1936年3月,顧維鈞和駐義大利大使劉文島一起,乘坐義大利郵船維多利亞號出國,赴任我國第一任駐法蘭西大使。同年10月顧氏兼任國聯大會的中國首席代表。期間,為日本侵華事件,他代表國民政府和日方進行談判。在談判席上態度軟弱,從而激起上海各界愛國人士、人民團體的譴責,並要求罷免他的職務。不久,顧正式向國民政府提出辭呈。並同時在上海各報上登載啟事,鄭重聲明在談判席上的軟弱態度,完全是奉命而為,並非自己本意,本人立場也是主張對日採取強硬態度的,故而寧願辭去外交官職務,從而博得了人民的諒解。1938年5月,顧維鈞代表中國在國聯會行政會議上申訴日本對我國的暴行。7月6日訪晤法國外交部長寵萊,他第一個代表中國政府對法國擅自派駐安南(今越南)員警進駐我國領土西沙群島提出抗議,並嚴正申述保持我國對西沙群島之主權。1939年3月顧任專使代表我國前往羅馬,參加羅馬新教皇庇護斯十二世的加冕典禮。5月,在國聯行政會議上顧氏代表我國籲請各委員國繼續對華進行援助,並呼籲各國勿再以戰具及原料運住日本。6月,顧改任中國駐英國大使。8月,顧在巴黎召開的世界學生大會上介紹中國抗日戰爭的悲壯英勇事蹟和中國抗戰之目的是為了保障中國的獨立和國土完整,亦為世界秩序所系之各項原則。1942年6月顧維鈞受命和邱吉爾正式會談。同年10月顧維鈞回國述職,並安排對英國國會友好訪華團的接待工作。1943年1月1日,顧維鈞參與談判的中英協定正式簽約,原來緊張的中英關係出現轉機,中國很快也派出了訪問團赴英訪問。1944年8月,顧維鈞被任命為起草聯合國憲章的中國代表。1946年1月顧維鈞以中國代理首席代表身份和中共代表董必武一起出席第一屆聯合國大會。同年6月,因中國駐美大使魏道明返國另有任用,駐美大使一職,改由顧維鈞接任。1949年國民黨蔣介石政權結束了在中國大陸的統治地位,苟安臺灣省。時顧氏仍代表國民黨政府留駐美國。
  1957年顧維鈞70歲時,他對臺灣蔣介石政權在政治上已經完全喪失信心,因此,以年邁為由宣告退休。1959年,顧維鈞與嚴幼韻女士結婚。嚴幼韻女士是上海人,出生于富商家庭,曾就讀于滬江大學和復旦大學,當時在聯合國工作。之後,長期擔任顧維鈞的秘書。長達500萬字、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根據英文原稿翻譯,由中華書局出版的13卷《顧維鈞回憶錄》,她花了很大精力。不久,顧維鈞當選海牙國際法院法官,並于1957年5月13日宣誓就職。自1963年開始又被選為副院長。當顧氏享受終身國際法官的身份和待遇後,才真正離開了國際政治舞臺。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轉載《再別康橋》 賞析

《再別康橋 》 賞析 作者 :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1928.11.6 中國上海   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像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麵,郊寒島瘦” (" 長袍白麵 , 郊寒島瘦”是說孟郊、賈島二人的詩寫得古樸生澀、清奇苦僻,不夠開朗豪放。 ) 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其抒發的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節詩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著淡淡的哀愁。最後的“西天的雲彩”,為後面的描寫布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這節詩為整首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心頭蕩漾。”這節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

從胡適新詩《老鴉》說起

胡適新詩《老鴉》 一 我大清早起, 站在人家屋角上啞啞的啼 人家討嫌我,說我不吉利;── 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歡喜!   二   天寒風緊,無枝可棲。 我整日裡飛去飛回,整日裡又寒又饑。── 我不能帶著鞘兒,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飛; 不能叫人家繫在竹竿頭,賺一把小米!   胡適早年自美返國,看到社會上種種不合理的現象,常在演講、為文時提出批評,因此引起很多被批評者的不滿,甚至招來種種打擊。所以他自比為烏鴉,老是啞啞地對著人叫,別人見了牠就大不吉利。烏鴉討人厭,但是胡適卻堅定地說: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歡喜!輕柔悅耳,人們都喜歡聽﹔但他卻寧願當烏鴉,不肯阿諛諂媚,討人們歡喜。他要把社會上種種不合理的現象暴露出來,以謀求改善,即使因此而使自己處境惡劣,無枝可棲、又寒又飢,但他也不屈服、不改變,仍然堅定的說 「 我不能帶著鞘兒,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飛、不能叫人家繫在竹竿頭,賺一把黃小米。 」 因為他不是鴿子,也不是小鳥,他本來就是烏鴉,他就是要當烏鴉。這首詩裡的老鴉可以看作是他自己的化身;他借老鴉向世人宣示─不管你們喜不喜歡,我還是堅持說我該說的話;不管處境如何困難,我還是堅持我該做的事 ! 這種精神正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名言「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具體表現 。 為什麼烏鴉討人厭 , 被人認為不吉利呢 ?大師胡適經常說自己有歷史癖,而我則有考據僻 。 喜歡就一些趣味雅(trivia)的小事打破砂鍋追到底 。 經過一番搜尋,發現烏鴉討人厭的理由如下: 除了烏鴉全身烏黑,叫聲嘶啞難聽,而且常常成群結隊地邊飛邊叫,據說烏鴉的嗅覺特別靈敏,人或畜瀕臨死亡,他 ( 牠 ) 的身上就會散發出一種特殊的氣味,烏鴉就聞味而來。可是人們誤解了牠,認爲是牠的到來才造成死亡事件的産生。所以人們認爲烏鴉叫是不祥之兆。   偶然讀到著名唐代詩人杜甫《奉贈射洪李四丈》的詩 ,提到有烏鴉在友人房上叫,他恭維友人道: " 丈人屋上烏,人好烏亦好。 " 元稹的《大嘴烏》詩和白居易《和大嘴烏》詩再再顯示唐人普遍認為烏鴉是吉祥鳥,烏鴉的出現必定帶來喜慶,因而對烏鴉有著熱愛和敬畏的感情。另一方面 ,唐人 認為烏鴉覓食反哺其母,這種行為與儒家思想契合。例如白居易的《慈烏夜啼》對於烏鴉讚賞有加 : " 慈烏...

漫談古詩十九首十八《客從遠方來》

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綺。 相去萬餘里,故人心尚爾。 文彩雙鴛鴦,裁為合歡被。 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 以膠投漆中,誰能別離此。   注釋 遺:音ㄨㄟˋ,送來的意思。客人乃替丈夫帶回給妻子的禮物。 端綺:半匹絲絹。端,二丈,即半匹。綺,有花紋的絲織品。 故人:本指有舊交情的朋友,此指遠別的丈夫。 合歡:本植物名,羽狀複葉,小葉到夜晚會合起,故曰「合歡」或「合昏」,古人常以之為夫妻和合的象徵。本詩指雙層縫合的被子。 著:音ㄓˇㄨ,通「貯」,即裝填絲棉。 長相思:本應填以長絲,此處將民歌諧音雙關的修辭還原,故謂「長相思」。 緣:音ㄩˋㄢ,在被子四端以絲縷縫合。 以膠投漆中:喻纏綿不分。膠漆為古時兩種黏性最大的接著劑。   語譯 有位客人打從遠方前來,幫我捎來半匹絲綺。 知心人相隔天涯萬里,還是這麼貼心。 絲綺上繡著雙雙鴛鴦,我要拿來縫成合歡被。 ( 合歡 ) 被中貯著綿長絲緒, ( 合歡 ) 被緣打上不解的同心結。 我們就像膠與漆的投合無間,又有誰能拆散?   由於先前閱讀古詩 《 飲馬長城窟行 》, 其中有 「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 」 的句子 , 讓我提前吟誦古詩十九首之十八《客從遠方來》 。這首詩的結構相當明顯: a、起─敘事,故人贈綺: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綺。 b、承─抒情,睹物思人:相去萬餘里,故人心尚爾。 c、轉─對端綺的想像:文彩雙鴛鴦,裁為合歡被。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詩人因端綺而浮想聯翩,想像以綺製作成注入濃情蜜意的合歡被。 d、合─對未來的想像:以膠投漆中,誰能別離此,想像未來二人不再分離,甚至同被共眠,膠漆相投的纏綿情意。 詩中有多個字一語雙關:例如:長相思,「思」諧音「絲」。又如:緣以結不解,「緣」兼具「修邊」、「姻緣」二義,與「結」又合而為「結緣」。「結」兼有「繩結」及「結合」二義。「不解」兼有結解不開及兩情不分二義。其次有譬喻:「以膠投漆中」,喻兩情和合,又暗指未來丈夫歸來,共被同眠,兩情纏綿。出自以譬喻,則不至過分發露,合乎古詩溫柔婉約的抒情精神 ; 以及象徵:「雙鴛鴦」、「合歡」、「不解結」都有夫妻和合的象徵。整條被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