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孔子思想談終身學習的理念 [1]
華梵大學哲學系杜保瑞
一、前言:
隨著社區大學在國內的發展,成人教育與終身學習的理念已經逐步在我們的社會中推展開來,除了社區大學的課程之外,各大學也紛紛推出各種級別的在職專班課程,再配合社會上各種文化機構本來就在推動的各種講座及進修課程,我們的社會中許多已經投入職場多年、甚至是已經從職場中退休下來的人士,紛紛加入全民再學習的行列。這一個社會現象包含了幾種型態,其一是本屬專長的再深造,其二是第二專長的進修,第三則是個人興趣的追求。其中第一種及第二種學習都還是與工作及職業有關,而第三種成人教育終身學習的理念則是為提升生活品質、深化生命意境而作的。這就是一個社會邁向更成熟的階段的指標,每一個社會中人都對知識有著嚮往與學習的動機,並且有著良好的學習機制與學習資源。這樣的社會當然是一個仍然在向上提升的社會,至於它的願景則是藉著新知識的再創造與利用,而讓人人都能擁有更美好的生活。
本人所服務的華梵大學,近年來也推出各科系的碩士在職專班,一直有著源源不絕的社會人士重作學生,投入學習的行列,而本人所任教的哲學系及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所推出的課程,是以人文心靈、宗教哲學、文化理念為主要的課程內容,一樣也受到許多成年社會人士的歡迎。而其中絕大多數的學生都是為著提升生命志趣的目的而來,並不是為了更高的學歷以便在職場上爭取更高的職位,面對這種現象,應該說,這就是成人推廣教育的最高境界。
當人們對於生活的照顧已經滿足,並不需要再為職場生活煩惱,純粹是為了個人的興趣,而轉向提升心靈境界的學習方向之時,這樣的學習,就是對人類傳統智慧的學習,此時,古今中外各種傳統智慧即成為學習的課題,這樣的學習目標,主要就是對於生命的意義、人生的價值、以及理想人格的陶冶等目標的學習,也就是一種生命智慧的學習,這種生命智慧的學習當然就是終身學習的最終目標。
我們說對於專業知能的學習是為著職場的知識技能的鍛鍊,學習鍛鍊之後即將再度投入職場,投入職場則或為一己溫飽、或為提升生活品質、或為服務大眾、或為實現理想,這都是對於人類生活有益的作為,無論動機是服務自己抑或是服務別人,這都是服務知能的提升的作為,其效果皆導向服務。藉由服務與人互動,從中尋獲心靈的安定,這其實就是人類一生的生命意義所在。每一個生命都必須在社會中扮演角色,藉由角色扮演能力的再鍛鍊而使角色扮演得更準確,這就是對於自己的生命負責任的表現。因此,職場能力的學習也就是追求生命智慧的手段,而生命智慧的意義也就表現在服務的人生態度中。
從知識學習的角度來說,所學習的對象有職場知能以及人生意義之分別,但是從學習這種活動的終極意義而言,它就是生命意義的開展的本身,無論是職場知能抑或是古今中外人生智慧的學習,它們都是終身學習的最高境界,都是要在學習中提升能力、獲得智慧的活動。
兩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備著各種謀生技能、又具備著對於生命意義有深隧洞見的哲學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備著各種禮、樂、射、御、書、數的專業知識,又具備著經營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對教育的目標有著明確的方向指引,因著他的眾多的知能,他成為中國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許多謀生技能的知能細節固然沒有保存下來,但是他的人生智慧的談話卻成了綿延兩千年的中國知識份子立身處世的智慧寶典,當我們閱讀吟詠他的話語之時,每一句話都發每一個人都可以從他的智慧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標。以下,我們就從《論語》的語錄中來學習孔子對於教育、知識、與好學精神的智慧話語。
二、孔子自稱自己是最好學的
孔子是懂得謙虛的人,但是唯有好學這件事情他可是一點兒也不謙虛的。他說: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公冶長)
孔子博學是眾人皆知,人或以為他是天生聰慧而得的學問,孔子卻要強調說這是他後天努力得來的。孔子自謂好學精神是別人不及的,本性的良善或有人及之,這是孔子不敢自居的,但是好學卻是後天的努力功夫,任何人願意學習就可以學習的,就學習的精神而言,孔子就不謙虛了,這其實也是孔子對後人的策勉,天生智慧本能大家或許有所不同,但是努力的精神卻是人人可為,孔子就以這樣的不謙虛來激勵世人,他並不是天縱英明,而是努力學習得來的成就。又見: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述而)」
孔子自己就是活到老學到老的人,並且在其中得到了莫大的快樂,因為在學習中的快樂是任何人間名利權勢所不可替代的,學習就是提升智慧能力,智慧能力就是生命的本身,而這件事情是人人可為的,同時也不是任何人可以不學而能的,如果不是一個捷敏求知的態度,是不可能擁有豐富的知識的,「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孔子也自己說他之所以知道許多的事情以及做人的道理那都是後天勤奮的結果的。又見:
「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子罕)
人家誇獎孔子什麼都會,簡直無法僅用幾種優點來稱讚他,孔子聽了很高興,也不好自誇自己在道德文章上的境界,但是至少在一般的生活技能上如射箭、駕車的事情孔子是可以說自己還算專精的,這就是說所學習的東西一定要精通,但是人的一生卻可以不斷地精通各種知能,一生都活在學習新的技能中的日子是令人愉快的,任何時候需要任何知能時自己就都能應付了。又見:
「大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牢曰:子云:吾不試,故藝。」(子罕)
人家誇獎孔子多能,孔子弟子以為孔子是老天爺對他特別厚愛,才讓他既如此有智慧又具有眾多的藝能。孔子卻自謙地說,自己是因為討生活的需要,所以才用心學習各種職場知能,但是又因為自己還有更重大的志向,所以也不會就耽樂於某種特定的謀生技能中,而不再追求學習其它的知識能力,因此會了一樣再學一樣,所以知能眾多。
看了孔子對自己學習精神的滿意心情,豈不引發心嚮往之而樂於學習的情緒呢。
三、孔子稱讚顏回的好學精神
孔子一生教育子弟無數,在他的學生中最為孔子稱道的就是顏回,顏回為什麼值得孔子讚許呢?實在就是好學而已。參見其言: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雍也)
學習的最終目標就是在為人處世的意境上,為人處世則是一個日常生活態度的把持的問題,儒者是要在社會上做事的,做事就會有過失,有過失就承擔下來改過即是,並不需要掩飾過錯甚至推委於他人,能夠在生活上展現承擔的精神,就是真正懂得學做人的人,這樣的品德在孔子的弟子中只有顏回做得到,所以孔子讚其好學,所以對孔子而言真正的好學就是在生活中展現德性一事而已。又言:
「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子罕)
孔子說,只有顏回對於我所說的道理是真當一回事地認真實踐,勤奮不已,從不間斷。也就是說,對於為人處世的智慧之學習就是要實踐,實踐才是學習到了家,否則只是空話。又言:
「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子罕)
顏回的進德修業的動能是時時無止境的,這就表示顏回的德性純熟,日常生活中一切進退周旋都應對有方,孔子找不出他的缺失之處,故「未見其止也」。可惜顏回早死,故而孔子極為傷心哀嘆。又言:
「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先進)
在好學的顏回去世之後,孔子就從來不讚許其他任何弟子是好學的人了。可見好學的標準是很嚴格的,其中真正的意義就在德性的純熟不偏失。
終身學習就是智慧之學,學了就是要做,做就是時刻不止息的做,進德修業是沒有一息可停的,亦即生活中的任何事件都不可以有德性上的虧損的,這就是顏回之所以受到孔子肯定的原因,今日之學者就是應該學習這樣的精神。
四、學習的目的在成德以為服務社會
孔子好學,顏回是最好的學生,但是學習的目的是什麼呢?不論是學知識、學能力、還是學智慧,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修己成德以為社會服務。參見其言: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
孔子說,平日教導子弟學習的目標就在為人處世,在孝養父母、友愛兄弟,在完成與人約定之事業,在為社會做著照顧百姓的事業,在時時以仁德的胸懷關愛週遭,然後,行有餘力,就應該學習古往今來人類文明中各種文化知識與能力,也就是禮樂教化治國平天下的知能,從而有機會則能對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這就是教育的目標以及生命的意義。又見:
「子曰:君子食無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學而)
要論好學,就是要在做事中提升德性,為人服務。儒家的價值信念就是要為社會服務,因此有能力的人不是把力氣放在自己的生活舒適的滿足上,而是把力氣放在作對社會有益的事情上面。謹慎與人應對進退,創造良好的社會互動氣氛,使得事業易成。對於有德性者要樂於親近,以他們的典範做為規正自己的標準,這才是好學的人。總之,好學就是要把服務的精神貫徹在日常生活中,時時踐履,學習就是為了服務,有能力就要為社會做事,終身學習就是終身做事,做對社會有益的事情,如此人的一生都有了生命的意義了。又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為政)
孔子自述年輕時就立志向學,學習立身處世的道理之後就要在社會中扮演角色,從而逐步提升人生意境,在一定的齒德之後就要作為他人的典範,將自己明白的道理教導出來,不僅對己有用,還要指導他人,並且始終謹守在德性的標準上,從而達到任運自由的境界。對於社會的現象的實際固然不能一朝改之,但是對於自己的生命意義、與言語進退至少能做到心安理得。這是孔子自述一生成長的階段,也是我們當代人可以時時拿來作為齒德徒增的檢驗標準。又見: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
學習各種知識技能之後就是要將其適切地運用出來,運用之際即要與人互動,與人互動之際即要對我們的知識技能的使用是能照顧到眾人的整體利益,這就需要適切的禮節的節制,唯有使用知能時能顧及他人的利益,這樣的使用才能有效,也才能讓自己對知能有信心,而不會變成以知能傷害社會的結果。這就是「博學於文」培養能力的意義。又見: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衛靈公)
有所學者即有所承擔者,能承擔才是君子,君子的價值不是表現在有多少知識、多少技能上的聰慧炫燿之間,而是在社會週遭有所需求時能當下承擔,所以能學時要及時而學,有事時要有足夠的能力可以承擔,不思有所承擔只知炫燿才能則是不知學之要義,這種人只是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又見:
「子曰:君子不器。」(為政)
學習就是要學作君子,作君子就是要服務社會並做為他人行事的典範,不論是專業技能的學習,或是為人處世的道理的學習,都是學會了以後對社會有用,對社會有用的道理與作為是多方面的,君子並不將自己限定在某一種技能中,只要有所需要的能力就應該學習,更重要的是,君子要懂得做管理者及溝通者,而不是要拳守某一種技能,別人能夠做得更好的時候就要讓別人來做,自己則應該要再去學習別人還不知道、還不能做的知識能力,所以君子為了社會整體的利益,是不會把自己侷限在某一種特殊技能中終身不再學習的。又見: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衛靈公)
孔子的知能固然多於眾人,特別是關於社會服務、公眾事務、為人處世的道理諸事,但是這些都不是彼此不相關的,反而是都有著共同的基本原理,那就是對整體社會的關懷,對周遭人群的責任感,「一以貫之」之道即是仁愛的胸懷,唯有仁愛的胸懷才能統馭眾多的價值知識。
既然學習的目的在為社會服務,那麼學習也就成了知識份子的責任,那麼終身學習也就是為了終身服務。
五、學問的價值在自己成德
終身學習是為了終身服務,服務是為他人的服務,可是既然是自己的職責,那也就可以說是為了自己的目的而做的服務,因為為他人服務是在成就自己的人生意義,是自己在成德,而不是把服務當作沽名釣譽的工具。參見孔子之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對於知識的學習是學來有用於日常生活的,故而應該時常溫習、時常使用、使自己總是生活在有知有能的狀態中,這就是有意義的人生,豈不快慰哉。至於對於自己的所學,是對自己能有用才是重要的,而不是拿來炫燿的工具,因此他人不知道自己的才學又能毫不介意,這才是有修養的人的境界,這就是君子,君子不求人知,只求己能,有用到自己的時候當仁不讓,其它時間則悠游在學習的快慰中。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憲問)
學問的目的在培養德性,有德性即是時時願望著為社會付出,為社會付出的動機是出於自己的仁德的關懷,故而仍是為己之學,是自己該做自己願意做的事情。如果只求社會利益,便會隨波逐流,唯利是圖,甚至出賣靈魂,那就是為人,為人就是只求他人有利益給自己就為他人做事,自己得了私人利益卻壞了社會公益,這就是不知學問的正道目的,孔子是時時教誨這點的。又見: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憲問)
求為人知者即不是為德性而學,讀書學習貴在自得,自得即有實功,有實功才能應世,而不是一心只求名聞世俗卻無實力。成長的階段力氣只能用在求實力,即便有了實力之後力氣還是要用在繼續求實力的增長上,為社會所用的機緣自會到來,然而仍須注意為正道所用而不是為虎作倀。如果有機會為正道所用,卻實力不足,壞了社會公益,豈不慚愧。又見:
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衛靈公)
知識與能力不是用來炫燿的,那叫做好行小慧,好行小慧者只是一個私心自用而已,私心自用者平日與一群在社會上無用之人彼此標榜,講一些互相吹捧而且較競慾望的事情,不僅對社會無益,更且有失德之憂。所以人活著就要做各種對社會有益的事情,僅能找一些臭味相投無所事事的人互相消耗生命的人是最可憐的。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
生命的意義在於知道道理,不知道道理則人的一生是白過的,知道了道理、知道了生命的意義則生命才有光輝、才活得心安,活得心安才能死得心安,生死一遭就在盡全了生命的意義中,了解生命的意義真是人生最重要的課題,聞道也者,聞曉做人的道理者,做人的道理就在學習與服務,這都是管理自己生命的事業,學習了智慧可以管理自己的生命。
六、修養德性是一永恆的歷程
原來學習固然是以服務社會為目的,但是服務社會卻是成全了自己的生命,所以認真學習、努力付出就是自我實現的方法,這便應該是一個永恆的成長歷程。故而應該終身學習之。其言:
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述而)
孔子說,讀書說話的事情我還做得可以,說到君子的德性我是不敢自我標榜的。學習做人是一輩子的事情,一輩子都是人就要一輩子都在學做人,孔子自謂七十歲才完全可以不犯錯,所以未達此境之前,任何人都不要說自己已經是君子了,只是必須要一直以君子的德性為生活的目標而已。又見: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述而)
孔子說,就聖人的境界以及仁德的胸懷而言,我真是無法企及的,我唯一可以告慰的不過就是認真去做、努力去學、然後不厭其煩地教育弟子而已。所以終身學習正是孔子之所以為孔子的真正寫照,至於達到什麼樣的境界,則是不需在意,不過就是持續就對了。又見: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泰伯)
學了就要做,還沒有作好就又學了新東西這樣是會讓有責任感的君子心驚的,因為德性未熟,心中有愧之故。
連孔子這樣的人才都不以為學已足夠,都還要繼續學習,並且更不敢自稱君子、聖人、及有仁德,由此可見人的一生,根本就是一個不停止息地學習成長的歷程。
七、讀書就要會做事
讀書當然是要為社會服務的,但是為社會服務是要服務成功的,不是光說做事卻總做不成事的,做事不成就是書沒讀好,就是學有未成。見其言: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子路)
讀了詩三百,學了文辭之美,卻不能從事政務,要他出使他國卻不能獨立代表團體的立場、知道天下形勢、而做出正確的對應,這樣的讀書就是無效的。讀書就是要為社會服務,就是要有做事的能力,不會做事不等於會讀書,不能安定天下、經營組織就是白讀書了。孔子對這一個做事能力的要求是極為嚴格的。又言: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子罕)
學習要有宗旨,宗旨就是要有服務社會的意志,有了意志要能定著,要能定著就是意志要堅定而實力要足夠,當能應付一方局面之時則還要能處理大的變局,變局是時時會有的,社會本就是變動的,人心更是多變的,眾人之事更是變化萬千,心思沾滯即不能應變,心思沾滯就表示為天下服務的智慧不足,故要能權變,權變亦有宗旨,是真為天下人共同利益之權變。
從做事能力上去檢證世人學習的成效是孔子的重點,這卻是儒者必然的要求,儒者即為承擔天下之學,不能承擔即謂未學可矣。
八、學習要勤勉不止息
學習是有方法的,必然是不能止息的,一定就是終身學習的。其言: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所學習的知識的背後就是做人的道理,道理就是思考的原則,原則一定就可以自己推演,可以推演才是學習有效果的表現,能溫故而知新就是能理解知識背後的道理,理解通透者才可以教人,否則只能教授技藝。又見: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寑,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
需要有知能的時候就要拿出力氣來學習,而不是自己在空想動機就能擁有能力的,能力是在做事中學習鍛鍊的,學了就要做,做了才真會,學得愈多做得愈多就會得愈多,這才是學習的要點。又見: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學習有兩方面,一方面是意義的反省,一方面是知識的操作,意義的反省是思,思當然是很重要的,思才能明白道理,但是道理必須要實踐,也就是要把學會的知識在生活中操作,有理解、有實踐這才是學習的完整意義,光有操作卻不理解知識使用的意義則將會有迷惘的時候,光有反省卻不能在生活中落實則所學也是白學的。又見: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季氏)
生而知之者少矣,若有生而知之者只是才性純厚,人都是學而知之者,學而難知則再學矣,此即困勉而學者,人都是學而知之及困而學知者,但仍有人困而不學,這就不可論矣,因為此人已喪失為人的價值,他的人生必是無所事事毫無意義的。世人多困,困而不知學,智慧總在迷惘中,做事多在困頓中,如何能不戮力學之。
九、隨時隨地向周圍的人學習
就學習的方法而言,只要處處用心,其實處處有可學之事及可學之人。見其言: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人人各自不同,有賢於己者有不賢於己者,有好學精神的人見到自己不如人的時候,所想的並不是要去傷害他人,而是要去把自己不足的部分補充起來。若見到別人有不當的行為的時候,就要趕快反省自己有沒有同樣的過失。見到別人的過失自己會知道那是不對的,但是日常生活中自己也可能因著慾望而作出同樣的錯事來,見到別人的過失自己會為對方感到羞愧,因此如果自己也是那樣那豈不就是自己的羞愧了。所以任何人的是非對錯都是反省自己的題材,而不是幸災樂禍的不當心想,幸災樂禍者也容易自己犯錯,因為自己把是非對錯當成了人際利益,只進行優勝劣敗的計算而不進行修養己德的功夫,功夫守不住,利益來時自己就是會犯錯的。又見: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我們生活中周圍的人時時都要接觸的,公事不接觸私事也要接觸的,接觸的時候只要我們用心觀察,注意自己與他人的差別,這裡頭就大有學問了,別人有優點我就注意到,就學習。別人有缺點我也注意到,也要自己警惕不要犯了同樣的過錯。而不是見了別人為惡自己就不修善,或是見了別人的好就興起忌妒之心從而思有以害之。
這兩段文字都是在警惕世人,應善於觀察週遭,而自做修正。
十、學習者自己要有強烈的動機
孔子在教育弟子的時候最重視弟子的學習企圖心,有企圖心的弟子教了就學,學了就會,若是沒有企圖心,常常教了也是白教。其言: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述而)
孔子說,弟子若願意學習,則只要準備最簡單的見面禮,自己就願意教學。束脩就是乾肉,這是北方農業社會裡最廉價的食物之一,家家戶戶都會有著幾塊乾肉擱著,以此為見面禮只是一種禮貌,根本無關禮物的價值。所以孔子重視的是好學的心意,束脩只是意思表示的符號,非關重點。又見: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
弟子學習的時候,要能夠主動思考,而不是靠老師的灌輸而學生被動而已,孔子並不是擇其聰明可教者才要教之,而是要求學生要有強烈的學習動機,不知道就要問,不知道才要學,不知道沒關係,本來就是不知道才來學的,可是如果沒有強烈的求知欲,那麼教了也學不到東西,因為懂不懂自己都不知道,那樣學習如何會有效果。又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學習的活動是有目的、有意義的活動,是要讓學習學到個人的人格內蘊裡頭才是真學,這樣的學習便是輕鬆之至,不僅願意學習更且是樂在其中,也就是日常生活都處在實踐德性、與進德修業的心安理得的樂境中。這樣的學習當然是最有效果的學習。
十一、小結:生命的意義就在終身學習
看了中國最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對於教育學習的種種談話,我們可以體會到他對於學習是如何的重視,更重要的是,學習的目的即是人生的意義、即是為社會服務、即是成就自己。因此我們實在可以說,生命的意義就在終身學習,終身學習就是終身認真對待自己,時時提升能力,時時為更重要的社會角色扮演而做準備,將自己的生命無限地擴大,讓自己與更多的人發生關係,讓世界愈來愈美好,無論世界變得如何,自己的一生總是心安理得了。
華梵大學哲學系杜保瑞
一、前言:
隨著社區大學在國內的發展,成人教育與終身學習的理念已經逐步在我們的社會中推展開來,除了社區大學的課程之外,各大學也紛紛推出各種級別的在職專班課程,再配合社會上各種文化機構本來就在推動的各種講座及進修課程,我們的社會中許多已經投入職場多年、甚至是已經從職場中退休下來的人士,紛紛加入全民再學習的行列。這一個社會現象包含了幾種型態,其一是本屬專長的再深造,其二是第二專長的進修,第三則是個人興趣的追求。其中第一種及第二種學習都還是與工作及職業有關,而第三種成人教育終身學習的理念則是為提升生活品質、深化生命意境而作的。這就是一個社會邁向更成熟的階段的指標,每一個社會中人都對知識有著嚮往與學習的動機,並且有著良好的學習機制與學習資源。這樣的社會當然是一個仍然在向上提升的社會,至於它的願景則是藉著新知識的再創造與利用,而讓人人都能擁有更美好的生活。
本人所服務的華梵大學,近年來也推出各科系的碩士在職專班,一直有著源源不絕的社會人士重作學生,投入學習的行列,而本人所任教的哲學系及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所推出的課程,是以人文心靈、宗教哲學、文化理念為主要的課程內容,一樣也受到許多成年社會人士的歡迎。而其中絕大多數的學生都是為著提升生命志趣的目的而來,並不是為了更高的學歷以便在職場上爭取更高的職位,面對這種現象,應該說,這就是成人推廣教育的最高境界。
當人們對於生活的照顧已經滿足,並不需要再為職場生活煩惱,純粹是為了個人的興趣,而轉向提升心靈境界的學習方向之時,這樣的學習,就是對人類傳統智慧的學習,此時,古今中外各種傳統智慧即成為學習的課題,這樣的學習目標,主要就是對於生命的意義、人生的價值、以及理想人格的陶冶等目標的學習,也就是一種生命智慧的學習,這種生命智慧的學習當然就是終身學習的最終目標。
我們說對於專業知能的學習是為著職場的知識技能的鍛鍊,學習鍛鍊之後即將再度投入職場,投入職場則或為一己溫飽、或為提升生活品質、或為服務大眾、或為實現理想,這都是對於人類生活有益的作為,無論動機是服務自己抑或是服務別人,這都是服務知能的提升的作為,其效果皆導向服務。藉由服務與人互動,從中尋獲心靈的安定,這其實就是人類一生的生命意義所在。每一個生命都必須在社會中扮演角色,藉由角色扮演能力的再鍛鍊而使角色扮演得更準確,這就是對於自己的生命負責任的表現。因此,職場能力的學習也就是追求生命智慧的手段,而生命智慧的意義也就表現在服務的人生態度中。
從知識學習的角度來說,所學習的對象有職場知能以及人生意義之分別,但是從學習這種活動的終極意義而言,它就是生命意義的開展的本身,無論是職場知能抑或是古今中外人生智慧的學習,它們都是終身學習的最高境界,都是要在學習中提升能力、獲得智慧的活動。
兩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備著各種謀生技能、又具備著對於生命意義有深隧洞見的哲學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備著各種禮、樂、射、御、書、數的專業知識,又具備著經營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對教育的目標有著明確的方向指引,因著他的眾多的知能,他成為中國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許多謀生技能的知能細節固然沒有保存下來,但是他的人生智慧的談話卻成了綿延兩千年的中國知識份子立身處世的智慧寶典,當我們閱讀吟詠他的話語之時,每一句話都發每一個人都可以從他的智慧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標。以下,我們就從《論語》的語錄中來學習孔子對於教育、知識、與好學精神的智慧話語。
二、孔子自稱自己是最好學的
孔子是懂得謙虛的人,但是唯有好學這件事情他可是一點兒也不謙虛的。他說: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公冶長)
孔子博學是眾人皆知,人或以為他是天生聰慧而得的學問,孔子卻要強調說這是他後天努力得來的。孔子自謂好學精神是別人不及的,本性的良善或有人及之,這是孔子不敢自居的,但是好學卻是後天的努力功夫,任何人願意學習就可以學習的,就學習的精神而言,孔子就不謙虛了,這其實也是孔子對後人的策勉,天生智慧本能大家或許有所不同,但是努力的精神卻是人人可為,孔子就以這樣的不謙虛來激勵世人,他並不是天縱英明,而是努力學習得來的成就。又見: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述而)」
孔子自己就是活到老學到老的人,並且在其中得到了莫大的快樂,因為在學習中的快樂是任何人間名利權勢所不可替代的,學習就是提升智慧能力,智慧能力就是生命的本身,而這件事情是人人可為的,同時也不是任何人可以不學而能的,如果不是一個捷敏求知的態度,是不可能擁有豐富的知識的,「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孔子也自己說他之所以知道許多的事情以及做人的道理那都是後天勤奮的結果的。又見:
「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子罕)
人家誇獎孔子什麼都會,簡直無法僅用幾種優點來稱讚他,孔子聽了很高興,也不好自誇自己在道德文章上的境界,但是至少在一般的生活技能上如射箭、駕車的事情孔子是可以說自己還算專精的,這就是說所學習的東西一定要精通,但是人的一生卻可以不斷地精通各種知能,一生都活在學習新的技能中的日子是令人愉快的,任何時候需要任何知能時自己就都能應付了。又見:
「大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牢曰:子云:吾不試,故藝。」(子罕)
人家誇獎孔子多能,孔子弟子以為孔子是老天爺對他特別厚愛,才讓他既如此有智慧又具有眾多的藝能。孔子卻自謙地說,自己是因為討生活的需要,所以才用心學習各種職場知能,但是又因為自己還有更重大的志向,所以也不會就耽樂於某種特定的謀生技能中,而不再追求學習其它的知識能力,因此會了一樣再學一樣,所以知能眾多。
看了孔子對自己學習精神的滿意心情,豈不引發心嚮往之而樂於學習的情緒呢。
三、孔子稱讚顏回的好學精神
孔子一生教育子弟無數,在他的學生中最為孔子稱道的就是顏回,顏回為什麼值得孔子讚許呢?實在就是好學而已。參見其言: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雍也)
學習的最終目標就是在為人處世的意境上,為人處世則是一個日常生活態度的把持的問題,儒者是要在社會上做事的,做事就會有過失,有過失就承擔下來改過即是,並不需要掩飾過錯甚至推委於他人,能夠在生活上展現承擔的精神,就是真正懂得學做人的人,這樣的品德在孔子的弟子中只有顏回做得到,所以孔子讚其好學,所以對孔子而言真正的好學就是在生活中展現德性一事而已。又言:
「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子罕)
孔子說,只有顏回對於我所說的道理是真當一回事地認真實踐,勤奮不已,從不間斷。也就是說,對於為人處世的智慧之學習就是要實踐,實踐才是學習到了家,否則只是空話。又言:
「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子罕)
顏回的進德修業的動能是時時無止境的,這就表示顏回的德性純熟,日常生活中一切進退周旋都應對有方,孔子找不出他的缺失之處,故「未見其止也」。可惜顏回早死,故而孔子極為傷心哀嘆。又言:
「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先進)
在好學的顏回去世之後,孔子就從來不讚許其他任何弟子是好學的人了。可見好學的標準是很嚴格的,其中真正的意義就在德性的純熟不偏失。
終身學習就是智慧之學,學了就是要做,做就是時刻不止息的做,進德修業是沒有一息可停的,亦即生活中的任何事件都不可以有德性上的虧損的,這就是顏回之所以受到孔子肯定的原因,今日之學者就是應該學習這樣的精神。
四、學習的目的在成德以為服務社會
孔子好學,顏回是最好的學生,但是學習的目的是什麼呢?不論是學知識、學能力、還是學智慧,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修己成德以為社會服務。參見其言: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
孔子說,平日教導子弟學習的目標就在為人處世,在孝養父母、友愛兄弟,在完成與人約定之事業,在為社會做著照顧百姓的事業,在時時以仁德的胸懷關愛週遭,然後,行有餘力,就應該學習古往今來人類文明中各種文化知識與能力,也就是禮樂教化治國平天下的知能,從而有機會則能對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這就是教育的目標以及生命的意義。又見:
「子曰:君子食無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學而)
要論好學,就是要在做事中提升德性,為人服務。儒家的價值信念就是要為社會服務,因此有能力的人不是把力氣放在自己的生活舒適的滿足上,而是把力氣放在作對社會有益的事情上面。謹慎與人應對進退,創造良好的社會互動氣氛,使得事業易成。對於有德性者要樂於親近,以他們的典範做為規正自己的標準,這才是好學的人。總之,好學就是要把服務的精神貫徹在日常生活中,時時踐履,學習就是為了服務,有能力就要為社會做事,終身學習就是終身做事,做對社會有益的事情,如此人的一生都有了生命的意義了。又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為政)
孔子自述年輕時就立志向學,學習立身處世的道理之後就要在社會中扮演角色,從而逐步提升人生意境,在一定的齒德之後就要作為他人的典範,將自己明白的道理教導出來,不僅對己有用,還要指導他人,並且始終謹守在德性的標準上,從而達到任運自由的境界。對於社會的現象的實際固然不能一朝改之,但是對於自己的生命意義、與言語進退至少能做到心安理得。這是孔子自述一生成長的階段,也是我們當代人可以時時拿來作為齒德徒增的檢驗標準。又見: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
學習各種知識技能之後就是要將其適切地運用出來,運用之際即要與人互動,與人互動之際即要對我們的知識技能的使用是能照顧到眾人的整體利益,這就需要適切的禮節的節制,唯有使用知能時能顧及他人的利益,這樣的使用才能有效,也才能讓自己對知能有信心,而不會變成以知能傷害社會的結果。這就是「博學於文」培養能力的意義。又見: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衛靈公)
有所學者即有所承擔者,能承擔才是君子,君子的價值不是表現在有多少知識、多少技能上的聰慧炫燿之間,而是在社會週遭有所需求時能當下承擔,所以能學時要及時而學,有事時要有足夠的能力可以承擔,不思有所承擔只知炫燿才能則是不知學之要義,這種人只是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又見:
「子曰:君子不器。」(為政)
學習就是要學作君子,作君子就是要服務社會並做為他人行事的典範,不論是專業技能的學習,或是為人處世的道理的學習,都是學會了以後對社會有用,對社會有用的道理與作為是多方面的,君子並不將自己限定在某一種技能中,只要有所需要的能力就應該學習,更重要的是,君子要懂得做管理者及溝通者,而不是要拳守某一種技能,別人能夠做得更好的時候就要讓別人來做,自己則應該要再去學習別人還不知道、還不能做的知識能力,所以君子為了社會整體的利益,是不會把自己侷限在某一種特殊技能中終身不再學習的。又見: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衛靈公)
孔子的知能固然多於眾人,特別是關於社會服務、公眾事務、為人處世的道理諸事,但是這些都不是彼此不相關的,反而是都有著共同的基本原理,那就是對整體社會的關懷,對周遭人群的責任感,「一以貫之」之道即是仁愛的胸懷,唯有仁愛的胸懷才能統馭眾多的價值知識。
既然學習的目的在為社會服務,那麼學習也就成了知識份子的責任,那麼終身學習也就是為了終身服務。
五、學問的價值在自己成德
終身學習是為了終身服務,服務是為他人的服務,可是既然是自己的職責,那也就可以說是為了自己的目的而做的服務,因為為他人服務是在成就自己的人生意義,是自己在成德,而不是把服務當作沽名釣譽的工具。參見孔子之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對於知識的學習是學來有用於日常生活的,故而應該時常溫習、時常使用、使自己總是生活在有知有能的狀態中,這就是有意義的人生,豈不快慰哉。至於對於自己的所學,是對自己能有用才是重要的,而不是拿來炫燿的工具,因此他人不知道自己的才學又能毫不介意,這才是有修養的人的境界,這就是君子,君子不求人知,只求己能,有用到自己的時候當仁不讓,其它時間則悠游在學習的快慰中。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憲問)
學問的目的在培養德性,有德性即是時時願望著為社會付出,為社會付出的動機是出於自己的仁德的關懷,故而仍是為己之學,是自己該做自己願意做的事情。如果只求社會利益,便會隨波逐流,唯利是圖,甚至出賣靈魂,那就是為人,為人就是只求他人有利益給自己就為他人做事,自己得了私人利益卻壞了社會公益,這就是不知學問的正道目的,孔子是時時教誨這點的。又見: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憲問)
求為人知者即不是為德性而學,讀書學習貴在自得,自得即有實功,有實功才能應世,而不是一心只求名聞世俗卻無實力。成長的階段力氣只能用在求實力,即便有了實力之後力氣還是要用在繼續求實力的增長上,為社會所用的機緣自會到來,然而仍須注意為正道所用而不是為虎作倀。如果有機會為正道所用,卻實力不足,壞了社會公益,豈不慚愧。又見:
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衛靈公)
知識與能力不是用來炫燿的,那叫做好行小慧,好行小慧者只是一個私心自用而已,私心自用者平日與一群在社會上無用之人彼此標榜,講一些互相吹捧而且較競慾望的事情,不僅對社會無益,更且有失德之憂。所以人活著就要做各種對社會有益的事情,僅能找一些臭味相投無所事事的人互相消耗生命的人是最可憐的。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
生命的意義在於知道道理,不知道道理則人的一生是白過的,知道了道理、知道了生命的意義則生命才有光輝、才活得心安,活得心安才能死得心安,生死一遭就在盡全了生命的意義中,了解生命的意義真是人生最重要的課題,聞道也者,聞曉做人的道理者,做人的道理就在學習與服務,這都是管理自己生命的事業,學習了智慧可以管理自己的生命。
六、修養德性是一永恆的歷程
原來學習固然是以服務社會為目的,但是服務社會卻是成全了自己的生命,所以認真學習、努力付出就是自我實現的方法,這便應該是一個永恆的成長歷程。故而應該終身學習之。其言:
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述而)
孔子說,讀書說話的事情我還做得可以,說到君子的德性我是不敢自我標榜的。學習做人是一輩子的事情,一輩子都是人就要一輩子都在學做人,孔子自謂七十歲才完全可以不犯錯,所以未達此境之前,任何人都不要說自己已經是君子了,只是必須要一直以君子的德性為生活的目標而已。又見: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述而)
孔子說,就聖人的境界以及仁德的胸懷而言,我真是無法企及的,我唯一可以告慰的不過就是認真去做、努力去學、然後不厭其煩地教育弟子而已。所以終身學習正是孔子之所以為孔子的真正寫照,至於達到什麼樣的境界,則是不需在意,不過就是持續就對了。又見: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泰伯)
學了就要做,還沒有作好就又學了新東西這樣是會讓有責任感的君子心驚的,因為德性未熟,心中有愧之故。
連孔子這樣的人才都不以為學已足夠,都還要繼續學習,並且更不敢自稱君子、聖人、及有仁德,由此可見人的一生,根本就是一個不停止息地學習成長的歷程。
七、讀書就要會做事
讀書當然是要為社會服務的,但是為社會服務是要服務成功的,不是光說做事卻總做不成事的,做事不成就是書沒讀好,就是學有未成。見其言: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子路)
讀了詩三百,學了文辭之美,卻不能從事政務,要他出使他國卻不能獨立代表團體的立場、知道天下形勢、而做出正確的對應,這樣的讀書就是無效的。讀書就是要為社會服務,就是要有做事的能力,不會做事不等於會讀書,不能安定天下、經營組織就是白讀書了。孔子對這一個做事能力的要求是極為嚴格的。又言: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子罕)
學習要有宗旨,宗旨就是要有服務社會的意志,有了意志要能定著,要能定著就是意志要堅定而實力要足夠,當能應付一方局面之時則還要能處理大的變局,變局是時時會有的,社會本就是變動的,人心更是多變的,眾人之事更是變化萬千,心思沾滯即不能應變,心思沾滯就表示為天下服務的智慧不足,故要能權變,權變亦有宗旨,是真為天下人共同利益之權變。
從做事能力上去檢證世人學習的成效是孔子的重點,這卻是儒者必然的要求,儒者即為承擔天下之學,不能承擔即謂未學可矣。
八、學習要勤勉不止息
學習是有方法的,必然是不能止息的,一定就是終身學習的。其言: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所學習的知識的背後就是做人的道理,道理就是思考的原則,原則一定就可以自己推演,可以推演才是學習有效果的表現,能溫故而知新就是能理解知識背後的道理,理解通透者才可以教人,否則只能教授技藝。又見: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寑,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
需要有知能的時候就要拿出力氣來學習,而不是自己在空想動機就能擁有能力的,能力是在做事中學習鍛鍊的,學了就要做,做了才真會,學得愈多做得愈多就會得愈多,這才是學習的要點。又見: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學習有兩方面,一方面是意義的反省,一方面是知識的操作,意義的反省是思,思當然是很重要的,思才能明白道理,但是道理必須要實踐,也就是要把學會的知識在生活中操作,有理解、有實踐這才是學習的完整意義,光有操作卻不理解知識使用的意義則將會有迷惘的時候,光有反省卻不能在生活中落實則所學也是白學的。又見: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季氏)
生而知之者少矣,若有生而知之者只是才性純厚,人都是學而知之者,學而難知則再學矣,此即困勉而學者,人都是學而知之及困而學知者,但仍有人困而不學,這就不可論矣,因為此人已喪失為人的價值,他的人生必是無所事事毫無意義的。世人多困,困而不知學,智慧總在迷惘中,做事多在困頓中,如何能不戮力學之。
九、隨時隨地向周圍的人學習
就學習的方法而言,只要處處用心,其實處處有可學之事及可學之人。見其言: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人人各自不同,有賢於己者有不賢於己者,有好學精神的人見到自己不如人的時候,所想的並不是要去傷害他人,而是要去把自己不足的部分補充起來。若見到別人有不當的行為的時候,就要趕快反省自己有沒有同樣的過失。見到別人的過失自己會知道那是不對的,但是日常生活中自己也可能因著慾望而作出同樣的錯事來,見到別人的過失自己會為對方感到羞愧,因此如果自己也是那樣那豈不就是自己的羞愧了。所以任何人的是非對錯都是反省自己的題材,而不是幸災樂禍的不當心想,幸災樂禍者也容易自己犯錯,因為自己把是非對錯當成了人際利益,只進行優勝劣敗的計算而不進行修養己德的功夫,功夫守不住,利益來時自己就是會犯錯的。又見: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我們生活中周圍的人時時都要接觸的,公事不接觸私事也要接觸的,接觸的時候只要我們用心觀察,注意自己與他人的差別,這裡頭就大有學問了,別人有優點我就注意到,就學習。別人有缺點我也注意到,也要自己警惕不要犯了同樣的過錯。而不是見了別人為惡自己就不修善,或是見了別人的好就興起忌妒之心從而思有以害之。
這兩段文字都是在警惕世人,應善於觀察週遭,而自做修正。
十、學習者自己要有強烈的動機
孔子在教育弟子的時候最重視弟子的學習企圖心,有企圖心的弟子教了就學,學了就會,若是沒有企圖心,常常教了也是白教。其言: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述而)
孔子說,弟子若願意學習,則只要準備最簡單的見面禮,自己就願意教學。束脩就是乾肉,這是北方農業社會裡最廉價的食物之一,家家戶戶都會有著幾塊乾肉擱著,以此為見面禮只是一種禮貌,根本無關禮物的價值。所以孔子重視的是好學的心意,束脩只是意思表示的符號,非關重點。又見: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
弟子學習的時候,要能夠主動思考,而不是靠老師的灌輸而學生被動而已,孔子並不是擇其聰明可教者才要教之,而是要求學生要有強烈的學習動機,不知道就要問,不知道才要學,不知道沒關係,本來就是不知道才來學的,可是如果沒有強烈的求知欲,那麼教了也學不到東西,因為懂不懂自己都不知道,那樣學習如何會有效果。又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學習的活動是有目的、有意義的活動,是要讓學習學到個人的人格內蘊裡頭才是真學,這樣的學習便是輕鬆之至,不僅願意學習更且是樂在其中,也就是日常生活都處在實踐德性、與進德修業的心安理得的樂境中。這樣的學習當然是最有效果的學習。
十一、小結:生命的意義就在終身學習
看了中國最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對於教育學習的種種談話,我們可以體會到他對於學習是如何的重視,更重要的是,學習的目的即是人生的意義、即是為社會服務、即是成就自己。因此我們實在可以說,生命的意義就在終身學習,終身學習就是終身認真對待自己,時時提升能力,時時為更重要的社會角色扮演而做準備,將自己的生命無限地擴大,讓自己與更多的人發生關係,讓世界愈來愈美好,無論世界變得如何,自己的一生總是心安理得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