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轉載

校園逸趣 

  有一個歷史老師上課時問男學生:
「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是誰簽訂的?」
「我不知道!我管他是誰簽的,關我屁事,我也不想知道!」
  男學生回答時態度很無禮、傲慢。後來,歷史老師把男學生的母親約
到學校來,告訴她,兒子的學習態度極為惡劣;而母親連忙向老師道歉、
賠不是。稍後,母親很生氣地當著老師的面告誡兒子:
「你一定要誠實、說實話!假如那個什麼條約是你簽的,你就要承認!男孩子做事,要敢做敢當!…………」

摘自戴晨志:你是幽默高手嗎?

新新詞彙  

   你是「金莎」老師,還是「芝麻」老師,當你行色匆匆地走在美麗校園中,耳邊傳來 Z世代 的少男少女的笑語,你是否了解他們在說什麼?不了解的話,小心喔!你可能成為「 芝麻」老師了,想要與新新人類零代溝嗎?先試一下自己的功力,來一次 MORNING CALL 吧!另外,還有一些令人抓狂的流行語,老師無法強迫學生不說,但要讓學生知道它的好壞,注意運用在適當的場所而不致傷害別人,以下我試著來描述夏日沙灘,請一併猜猜看吧!
   夏天到了,許多人帶著「 UK 」的「馬子」,到海邊去「消毒」。 「 CBA !」夏天一到,海邊到處都是一些很「恰吉」和「 天秤」的人,沙灘上一字排開的人群,有的人在「吹泡泡 」,有的人在「上午夜場」,真的很 「SYY」耶。


學長給學弟妹的備忘錄:

 開學的第一天,老師們往往會把課程計畫表發給學生,說明 課程目標、 評分標準、以及全學期或全學年中所要講授、討論、學習的主要內容 與進度 ,並勸勉學生要努力用功;這無非是希望學生們對即將要學習的課程有初步的認識與心理準備,也期待他們能藉著認真學習的態度,在課業上得以表現優異。

在期末上課的最後一天,老師們除了提供一些期末考相關訊息,或對本學期所學內容作一簡要回顧外,還能做些什麼呢?我個人有個小小的「花樣」,曾經在某次期末考卷上出過這樣的題目, 不是要學生寫下他們對該課程的感受 ,而是要學生們 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 ,提供他們的學習經驗給即將選修同一門課的學弟妹們參考;這些結果經整理後印成條列式摘要,可在下學年度上課的第一天連同課程表發給學生。由於這些心得與忠告係來自他們的(上一屆)學長及學姊,故比我自己以一個老師身份的苦口婆心來得更具正面效果。
針對每次所做結果,大致得到以下三點結論:
1. 學生(至少在第一個學期末)知道該如何做才能成功。
2. 某些學生具有良好的學習方法或習慣並且在學業上也表現良好。
3. 知易行難!有許多學生並未遵照他們自己的忠告。(因此,針對個別差異找出相關原因便是我們的最大挑戰。)
下列的備忘表,我計畫在本學期這門課上課的最後一天讓學生們填寫:
Memorandum
To: 即將修物理系大二「應用數學」的學生
From: 剛修過物理系大二「應用數學」的學生
Date: 民國87年6月11日
Re: 如何有效學習物二必修課程「應用數學」
由於剛修完大二必修課程「應用數學」,在過去這一年中,(無論我的成績好壞,)我得到了一些學習上的心得,願與你們分享,以下便是我最誠懇的良心建議:

   
--------------------------------------------------------
   
--------------------------------------------------------
   
--------------------------------------------------------



世上少有完美
卻有殘缺的美
遺憾的美
有時
不完美的美更美
完美的美卻不美
就像有人愛古董有人愛石頭
美的是一份真和情
小草(寫於分手情懷故事多活動之後)

我們行善、不可喪志。若不灰心,到了時候,就要收成。」﹙新約聖經﹚

小故事:

在一處不毛之地的山腳下,一群戲耍的小孩見到一位老人,背上背著一袋橡樹種子,手中握著一個鐵管。老人用鐵管在地上打洞,之後將種子埋入洞裡。
老人對小孩說:
 「我已經種了一萬粒種子了,但其中可能只有十分之一會發芽成長。雖然如此,我仍盼望在我晚年可以做點有用的事。」二十年之後,小孩長大成人,又回到這個山腳。這裡的景象讓他吃驚。因為老人的付出,使得不毛之地成為樹木參天,鳥兒歌唱,動物遊戲的森林。

﹙摘自:蒲公英月刊20期﹚反思:

  你現在為教育所付出一點一滴的心血,日後都要成為燦爛的花朵。或許你正為教學成效不彰而感到挫折,但要知道,這一切絕不枉然,因為學生的成長難料,再接再厲吧!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轉載《再別康橋》 賞析

《再別康橋 》 賞析 作者 :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1928.11.6 中國上海   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像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麵,郊寒島瘦” (" 長袍白麵 , 郊寒島瘦”是說孟郊、賈島二人的詩寫得古樸生澀、清奇苦僻,不夠開朗豪放。 ) 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其抒發的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節詩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著淡淡的哀愁。最後的“西天的雲彩”,為後面的描寫布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這節詩為整首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心頭蕩漾。”這節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

從胡適新詩《老鴉》說起

胡適新詩《老鴉》 一 我大清早起, 站在人家屋角上啞啞的啼 人家討嫌我,說我不吉利;── 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歡喜!   二   天寒風緊,無枝可棲。 我整日裡飛去飛回,整日裡又寒又饑。── 我不能帶著鞘兒,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飛; 不能叫人家繫在竹竿頭,賺一把小米!   胡適早年自美返國,看到社會上種種不合理的現象,常在演講、為文時提出批評,因此引起很多被批評者的不滿,甚至招來種種打擊。所以他自比為烏鴉,老是啞啞地對著人叫,別人見了牠就大不吉利。烏鴉討人厭,但是胡適卻堅定地說: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歡喜!輕柔悅耳,人們都喜歡聽﹔但他卻寧願當烏鴉,不肯阿諛諂媚,討人們歡喜。他要把社會上種種不合理的現象暴露出來,以謀求改善,即使因此而使自己處境惡劣,無枝可棲、又寒又飢,但他也不屈服、不改變,仍然堅定的說 「 我不能帶著鞘兒,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飛、不能叫人家繫在竹竿頭,賺一把黃小米。 」 因為他不是鴿子,也不是小鳥,他本來就是烏鴉,他就是要當烏鴉。這首詩裡的老鴉可以看作是他自己的化身;他借老鴉向世人宣示─不管你們喜不喜歡,我還是堅持說我該說的話;不管處境如何困難,我還是堅持我該做的事 ! 這種精神正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名言「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具體表現 。 為什麼烏鴉討人厭 , 被人認為不吉利呢 ?大師胡適經常說自己有歷史癖,而我則有考據僻 。 喜歡就一些趣味雅(trivia)的小事打破砂鍋追到底 。 經過一番搜尋,發現烏鴉討人厭的理由如下: 除了烏鴉全身烏黑,叫聲嘶啞難聽,而且常常成群結隊地邊飛邊叫,據說烏鴉的嗅覺特別靈敏,人或畜瀕臨死亡,他 ( 牠 ) 的身上就會散發出一種特殊的氣味,烏鴉就聞味而來。可是人們誤解了牠,認爲是牠的到來才造成死亡事件的産生。所以人們認爲烏鴉叫是不祥之兆。   偶然讀到著名唐代詩人杜甫《奉贈射洪李四丈》的詩 ,提到有烏鴉在友人房上叫,他恭維友人道: " 丈人屋上烏,人好烏亦好。 " 元稹的《大嘴烏》詩和白居易《和大嘴烏》詩再再顯示唐人普遍認為烏鴉是吉祥鳥,烏鴉的出現必定帶來喜慶,因而對烏鴉有著熱愛和敬畏的感情。另一方面 ,唐人 認為烏鴉覓食反哺其母,這種行為與儒家思想契合。例如白居易的《慈烏夜啼》對於烏鴉讚賞有加 : " 慈烏...

漫談古詩十九首十八《客從遠方來》

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綺。 相去萬餘里,故人心尚爾。 文彩雙鴛鴦,裁為合歡被。 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 以膠投漆中,誰能別離此。   注釋 遺:音ㄨㄟˋ,送來的意思。客人乃替丈夫帶回給妻子的禮物。 端綺:半匹絲絹。端,二丈,即半匹。綺,有花紋的絲織品。 故人:本指有舊交情的朋友,此指遠別的丈夫。 合歡:本植物名,羽狀複葉,小葉到夜晚會合起,故曰「合歡」或「合昏」,古人常以之為夫妻和合的象徵。本詩指雙層縫合的被子。 著:音ㄓˇㄨ,通「貯」,即裝填絲棉。 長相思:本應填以長絲,此處將民歌諧音雙關的修辭還原,故謂「長相思」。 緣:音ㄩˋㄢ,在被子四端以絲縷縫合。 以膠投漆中:喻纏綿不分。膠漆為古時兩種黏性最大的接著劑。   語譯 有位客人打從遠方前來,幫我捎來半匹絲綺。 知心人相隔天涯萬里,還是這麼貼心。 絲綺上繡著雙雙鴛鴦,我要拿來縫成合歡被。 ( 合歡 ) 被中貯著綿長絲緒, ( 合歡 ) 被緣打上不解的同心結。 我們就像膠與漆的投合無間,又有誰能拆散?   由於先前閱讀古詩 《 飲馬長城窟行 》, 其中有 「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 」 的句子 , 讓我提前吟誦古詩十九首之十八《客從遠方來》 。這首詩的結構相當明顯: a、起─敘事,故人贈綺: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綺。 b、承─抒情,睹物思人:相去萬餘里,故人心尚爾。 c、轉─對端綺的想像:文彩雙鴛鴦,裁為合歡被。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詩人因端綺而浮想聯翩,想像以綺製作成注入濃情蜜意的合歡被。 d、合─對未來的想像:以膠投漆中,誰能別離此,想像未來二人不再分離,甚至同被共眠,膠漆相投的纏綿情意。 詩中有多個字一語雙關:例如:長相思,「思」諧音「絲」。又如:緣以結不解,「緣」兼具「修邊」、「姻緣」二義,與「結」又合而為「結緣」。「結」兼有「繩結」及「結合」二義。「不解」兼有結解不開及兩情不分二義。其次有譬喻:「以膠投漆中」,喻兩情和合,又暗指未來丈夫歸來,共被同眠,兩情纏綿。出自以譬喻,則不至過分發露,合乎古詩溫柔婉約的抒情精神 ; 以及象徵:「雙鴛鴦」、「合歡」、「不解結」都有夫妻和合的象徵。整條被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