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轉載

《水滸傳》人物刻劃之相關歇後語

《水滸傳》以表達「官逼民反,亂自上作」的意念,在塑造一百零八條好漢。其深刻的描寫集中在幾位主要角色上,並且細膩地表現出他們外在與內心生動的兩面,另又有其他角色的描寫。
古云:「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男不讀( 金瓶 ),女不讀《西廂》。」因為《西廂》誨淫,《水滸》誨盜。
一、【關於全書以及梁山泊】
1.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2.沒有三兩三,不敢上梁山
3.梁山兄弟——不打不成交 4.梁山兄弟——不打不親
5.梁山兄弟——越打越親

●典故說明:
背景:
北宋末年,皇帝宋徽宗極其昏庸,而奸臣當道,致使政治敗壞、貪官污吏殘害忠良及百姓。忠義之士怨怒無處伸張,便紛紛奔向梁山泊,以宋江為首,凝聚一百零八條好漢於此,與當時的腐敗政府對立。
梁山上形成的江湖風氣:
梁山上充滿濃厚的江湖道義,個個是英雄好漢,雖然每個人的個性、與救助受苦受難平民百姓的表現方式有所不同,但都是見義勇為之士,擁有好身手。
● 賞析:
梁山上的每位英雄皆非官方人士,為了與朝廷對抗,自行招兵買馬、逃生,在自救與救人的過程中,不免使用武力,不得已時便濫殺無辜,然而在這樣的環境下,兄弟道義便是重要的,歇後語也表現了這一點最醒目與顯著的特色,這也是《水滸傳》最顯著的“水滸風氣”。
二、【宋江】
1.宋江的綽號——及時雨
2.宋江的軍事——吳(無)用
● 人物刻劃與典故說明:
  宋江,是梁山義軍的領袖,但是,他卻是一個思想矛盾的人物。歷史上的宋江據說為人勇悍、秉性剛直,有豪俠風,在《大宋宣和遺事》中,宋江還帶有這種性格特徵。宋江怒殺閻婆惜,題詩壁上,頗有點武松的派頭。但在《水滸傳》中,他的身份、思想都被「儒化」了,雖是刀筆小吏,卻「曾攻經史」,「有兼濟萬人之度量」,「懷掃除四海之心機」。
  宋江為人仗義疏財,在江湖上威信極高,被人尊為及時雨、乎保義。在宋江看來,政治的黑暗主要是奸臣蒙蔽聖君的緣故。所以出於義氣,他營救了晁蓋等人。但在觀念上,卻認為他們劫了生辰綱,是不可饒恕的犯法行為。
  同樣,宋江上梁山的道路因此十分曲折。上山後,也還是「權借水泊暫時避難」,總是為「誤犯大罪」惶恐不安。將梁山上的聚義廳改為忠義堂,明確提出「替天行道」的主張。
  在宋江的帶領下,梁山義軍不斷壯大,取得了許多勝利,但他對皇帝始終抱有幻想,最終放棄轟轟烈烈的事業,接受了朝廷的赦罪招安。不過,朝廷依然是權奸當道,宋江懷著「寧可朝廷負我,我忠心不負朝廷」的心願,飲下了御賜的毒酒。宋江的矛盾與悲劇命運,其實也就是《水滸傳》無法逾越的思想障礙之體現。
宋江有位鼎鼎有名的軍師爺,名為「吳用」。今借其音,以諷喻枉費心機而一事無成之人。
● 賞析:
關於宋江的歇後語,數目雖然偏少,但,他是《水滸傳》中最重要的團體的起始領袖,也是梁山泊一百零八條好漢的命運核心。
梁山的忠義之士由宋江而起,也因宋江而亡;梁山的風氣也緊緊扣弦著這位英雄人物。
宋江的決定招安,飲下御賜的毒酒,使得梁山一百零八好漢在故事最終,全數死亡,結束了故事中以江湖道義為核心的傳奇。
三、【李逵】
1.李逵上陣——身先士卒
2.李逵升堂辦案——亂打一通
3.抱打不平李逵上陣—身先士卒
4.李逵升堂辦案——亂打一通
5.李逵罵宋江,過後賠不是——負荊請罪
6.李逵扮新娘——裝不像
7.李逵的板斧——逢人就砍 8.李逵升堂判案——亂打一通
9.李逵斷案——強者有理
10.李逵開鐵匠鋪——人強貨硬
11.李逵賣煤炭——黑對黑;黑上加黑
12.關公鬥李逵——大刀闊斧
13.假李逵碰到真李逵——冤家路窄
14.張順浪中鬥李逵——以長攻短
● 人物刻劃與典故說明:
  《水滸傳》主要英雄之一,綽號黑旋風,小字鐵牛,是個黑凜凜大漢,一頭蓬鬆黃髮,臉上長滿髭鬚,使兩把板斧,力大如牛。他無家無業,赤貧的生活與闖蕩江湖的經歷,造就了他爽朗憨直、豪放不羈的性格。
  在梁山上,他的反抗精神最堅決。他極端藐視官府與現存社會秩序,聲稱:「條例,條例,若還依得,天下不亂了!我只是前打後商量。」並一再提出「殺去東京,奪了鳥位」的主張。同時,他也愛恨分明,忠於義軍事業。《水滸傳》中有詩贊他:「以強淩弱真堪恨,天使拳頭付李逵」,「留得李逵雙斧在,人間直氣尚能伸」。
  由於他性格暴烈,宋江擔心自己死後他再次造反,就讓他一起喝了御賜的毒酒,成了愚忠的犧牲品。
四、【林沖】
1.林沖上山——官逼民反
2.林沖看守草料場——英雄無用武之地
3.林沖到了野豬林--絕處逢生
4.林教頭的棍棒--虛晃一下
5.林沖上樑山--逼出來的
6.林沖棒打洪教頭——專看你的破綻下手 7.林沖誤闖白虎堂——單刀直入、上當受騙、禍從天降、有口難辯
8.林沖棒打洪教頭——看破綻下手
9.林教頭髮配滄州——一路風險
10.林沖到了野豬林——絕處逢生
11.林沖買寶刀——哪知是計、中了詭計
● 人物刻劃與典故說明:
林沖,是小說水滸傳中的人物。原為東京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生得豹頭環眼,燕頷虎鬚,身長八尺,人稱"豹子頭",又喚「小張飛」。善使「林家槍法」,使一支丈八蛇矛,有萬夫不當之勇。妻子張氏貞娘,岳父也是禁軍教頭,父親是東京的提轄官。周侗是他師父,操刀鬼曹正是他的徒弟。
與倒拔垂楊柳的花和尚─魯智深,一見如故,結拜為兄弟。卻不料妻子在去東嶽廟上香時,被殿帥府太尉高俅之義子高衙內調戲,幸得使女錦兒告知林沖,將其喝止。但其淫心不死,又使高俅的心腹虞候、林沖好友陸謙,騙林沖外出飲酒,使高衙內乘機對妻子張氏施暴,幸為林沖趕回得免。又設計用寶刀讓林沖誤入白虎堂。林沖被陷害刺配滄州,在野豬林險些被公差董超、薛霸殺死,幸虧被結義兄弟魯智深相救。路過柴進府上棒打了洪教頭。
到了滄州牢城營後,因柴進的關係,讓他看守天王堂。高俅又派陸謙等人來害他,派他看守草料場。因外出打酒,林沖又躲過一劫,草料場卻被燒毀。林沖在山神廟殺了差撥、陸謙、富安,火燒草料場。由柴進推薦,風雪上梁山。
● 賞析:
看了歇後語和其背後的典故來源,可以知道林沖的一路風險,幸虧終在臨門一腳之際,解除了災禍。
五、【魯智深】
1.三拳打死鎮關西——痛快
2.魯智深醉打山門——個個都怕
3.魯智深倒拔垂楊柳——好大的力氣
4.魯智深大鬧野豬林——夠義氣 5.魯提轄拳打鎮關西--——身先士卒
6.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抱打不平
7.魯智深出家——無牽無掛
8.魯智深倒拔垂楊柳——好大的力氣
● 人物刻劃與典故說明:
  魯智深是《水滸傳》中最先出場的英雄人物,原名魯達,魯智深是他出家後的法名,因脊背上刺有花繡,人稱花和尚。魯智深本來是渭州經略府的一個提轄官,職責是掌握督捕盜賊、肅清治境。他被逼上梁山,並不是由於自己受到了什麼迫害,而是追求自由、捨己為人的結果。他「禪杖打開危險路,戒刀殺盡不平人」,不斷地向惡勢力挑戰。
  在被迫落草前,他做了三件了不起的事,一是拳打鎮關西,為地方除了一個惡霸;二是大鬧桃花村,解救被小霸王周通強佔的民女;三是大鬧野豬林,保護發配途中的林沖,使其免遭毒手。在三山人馬歸附梁山泊的過程中,魯智深也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而且由於他對當權者有清醒的認知,所以並不贊成招安。從一位頗有地位的軍官到削髮為僧,再到落草為寇,他慷慨任俠,從不計個人得失。
  金聖歎在《水滸傳》批語中讚稱魯智深說: 「(《水滸傳》)寫魯達為人處,一片熱血直噴出來,令人讀之深愧虛生世上,不曾為人出力。」
六、【武松】
1.武松看鴨子——英雄無用武之地
2.武松打店——自家人不識自家人;一家人不認一家人
3.武松打虎——一舉成名;藝高膽大;氣概不凡
4.武松打兔子——英雄無用武之地
5.武松賣刺?——人強貨紮手 6.武松繡花——膽大心細
7.武竺景陽崗上遇大蟲(老虎)——不是虎死,就是人傷
8.惡狗服粗棍,猛虎怕武松
9.老虎撲食——三股勁
10.武松鬥殺西門慶——扔他出去
● 人物刻劃與典故說明:
  《水滸傳》主要英雄之一,家中排行第二,人稱武二郎。「說開星月無光彩,道破江河水倒流」是古代小說家在提到某一英雄豪傑時常用的套語,在《水滸傳》眾多英雄中,這句套語被用在武松身上,足見作者對他的偏愛。
  在景陽岡上,他赤手空拳打死了一隻老虎,顯示出武松確實具有非凡的勇氣和本領。當他受陷害關進牢獄時,面對種種殘酷刑法,表現得也最為剛烈。
  武松富於正義感,同情弱者,反復聲稱:「我若見不平,真乃拔刀相助,我便死也不怕。」他不但敢打敢拼,光明磊落,而且有勇有謀,從為兄長復仇時的精密策劃,到識破解差陰謀而先發制人,大鬧飛雲浦等,處處表現出他的精明幹練。
  他意志堅定,反對招安,指責宋江:「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冷了弟兄們的心!」後在征方臘時負傷,不受封誥。在杭州六和寺出家。
七、【武大郎】
諷刺武大郎身材短小:
1.武大郎上牆頭、武大郎騎駱駝—上不來下不去
2.武大郎敲鼓——懵了點子
3.武大郎玩夜貓子——啥人玩啥鳥
4.武大郎趴在橋底下——瞅空
5.武大郎攀槓子——夠不著
6.武松看鴨子——英雄無用武之地
7.武大郎攀槓子——夠不著,上不著天,下不著地;自不量力;上下夠不著
8.武大郎打虎——沒生成那個拳頭 9.武大郎的扁擔——長不了
10.武大郎的身子——不夠尺寸
11.武大郎放風箏——起手不高
12.武大郎開店——不容大個兒
13.武大郎看飛機——眼界不高
14.武大郎耍棍子——人熊傢伙笨
15.武大郎跳舞——抱粗腿
16.武大郎坐天下——無人敢保
17.武大郎做知縣——出身不高
諷刺武大郎是個無用之人:
1.武大郎賣刺?——紮手
2.武大郎賣麵包——人土貨洋
3.武大郎賣盆——一套一套的
4.武大郎賣蛇——什麼人玩什麼物
5.武大郎販甲魚——什麼人賣什麼貨
6.武大郎的包子——七大八小
7.武大郎開豆腐店——人軟貨不硬
武大郎的悲慘命運:
1.武大郎肚子痛——死到臨頭;死在眼前
2.武大郎娶妻——兇多吉少
3.武大郎服毒——吃也死,不吃也死
4.西門慶請武大郎——沒安好心
5.武大郎捉姦——力不能及;反被害了性命
● 人物刻劃與典故說明:
武大郎,是一百零八好漢中武松的哥哥,潘金蓮的丈夫。《金瓶梅》並稱他和亡妻生有一女名迎兒。
武大郎外貌不揚,身材短矮,常被人欺負,並得了“三寸丁谷樹皮”的外號。他娶了清河縣大戶人家的使女(《金瓶梅》中為妾)潘金蓮為妻後,因為妻子漂亮風流,本人又懦弱,不勝騷擾而搬家到陽谷縣紫石街,賣燒餅為生。後來潘金蓮和西門慶通姦,武大郎得到報信後前去捉姦。西門慶、潘金蓮以及撮合他們的王婆見武大郎已知道姦情,怕武松回來報複,於是安排潘金蓮用砒霜將他毒死滅口。
在《水滸傳》中,武松為兄報仇,殺了王婆、潘金蓮和西門慶後自首。在《金瓶梅》中,潘金蓮嫁給了西門慶,武松報仇中誤打死了皂隸李外傳,西門慶得以逃跑,後來武松殺了潘金蓮,為兄報仇。兩部小說中,武大郎的故事都以武松充軍發配結局。
● 賞析:
關於歇後語中,以武大郎的缺陷來諷刺,其實叫人看了不忍。有傳聞在中國古代確有其人,並且是個老實的生意人,而其妻潘金蓮確實生得美豔動人,但並非蕩婦,夫妻兩人一起經營潘金蓮家父傳下來的燒餅店為生。
總之,在小說《水滸傳》及《金瓶梅》的影響下,兩人的形象在民間已被格化,故有許多民間歇後語因而形成。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轉載《再別康橋》 賞析

《再別康橋 》 賞析 作者 :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1928.11.6 中國上海   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像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麵,郊寒島瘦” (" 長袍白麵 , 郊寒島瘦”是說孟郊、賈島二人的詩寫得古樸生澀、清奇苦僻,不夠開朗豪放。 ) 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其抒發的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節詩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著淡淡的哀愁。最後的“西天的雲彩”,為後面的描寫布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這節詩為整首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心頭蕩漾。”這節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樹在古詩

從胡適新詩《老鴉》說起

胡適新詩《老鴉》 一 我大清早起, 站在人家屋角上啞啞的啼 人家討嫌我,說我不吉利;── 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歡喜!   二   天寒風緊,無枝可棲。 我整日裡飛去飛回,整日裡又寒又饑。── 我不能帶著鞘兒,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飛; 不能叫人家繫在竹竿頭,賺一把小米!   胡適早年自美返國,看到社會上種種不合理的現象,常在演講、為文時提出批評,因此引起很多被批評者的不滿,甚至招來種種打擊。所以他自比為烏鴉,老是啞啞地對著人叫,別人見了牠就大不吉利。烏鴉討人厭,但是胡適卻堅定地說: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歡喜!輕柔悅耳,人們都喜歡聽﹔但他卻寧願當烏鴉,不肯阿諛諂媚,討人們歡喜。他要把社會上種種不合理的現象暴露出來,以謀求改善,即使因此而使自己處境惡劣,無枝可棲、又寒又飢,但他也不屈服、不改變,仍然堅定的說 「 我不能帶著鞘兒,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飛、不能叫人家繫在竹竿頭,賺一把黃小米。 」 因為他不是鴿子,也不是小鳥,他本來就是烏鴉,他就是要當烏鴉。這首詩裡的老鴉可以看作是他自己的化身;他借老鴉向世人宣示─不管你們喜不喜歡,我還是堅持說我該說的話;不管處境如何困難,我還是堅持我該做的事 ! 這種精神正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名言「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具體表現 。 為什麼烏鴉討人厭 , 被人認為不吉利呢 ?大師胡適經常說自己有歷史癖,而我則有考據僻 。 喜歡就一些趣味雅(trivia)的小事打破砂鍋追到底 。 經過一番搜尋,發現烏鴉討人厭的理由如下: 除了烏鴉全身烏黑,叫聲嘶啞難聽,而且常常成群結隊地邊飛邊叫,據說烏鴉的嗅覺特別靈敏,人或畜瀕臨死亡,他 ( 牠 ) 的身上就會散發出一種特殊的氣味,烏鴉就聞味而來。可是人們誤解了牠,認爲是牠的到來才造成死亡事件的産生。所以人們認爲烏鴉叫是不祥之兆。   偶然讀到著名唐代詩人杜甫《奉贈射洪李四丈》的詩 ,提到有烏鴉在友人房上叫,他恭維友人道: " 丈人屋上烏,人好烏亦好。 " 元稹的《大嘴烏》詩和白居易《和大嘴烏》詩再再顯示唐人普遍認為烏鴉是吉祥鳥,烏鴉的出現必定帶來喜慶,因而對烏鴉有著熱愛和敬畏的感情。另一方面 ,唐人 認為烏鴉覓食反哺其母,這種行為與儒家思想契合。例如白居易的《慈烏夜啼》對於烏鴉讚賞有加 : " 慈烏失其母,

白居易的《花非花》究竟是什麽意思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這首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花非花》在五十多年前我讀書的時候就已經於音樂課中學過 ,至今還沒忘記它的旋律 。 不過對於詞句的意思卻是不甚了了。最近我著迷台詩宋詞的學習,上網查這首詩的翻譯,發現有多家不同的解讀,詩人的《花非花》到底想說什麼呢?感到十分有趣,特將結果整理與同好分享 。    白居易詩不僅以語言淺近著稱,其意境亦多顯露,但這首《花非花》卻句式奇特,且通篇取譬,十分含蓄,甚至迷離,堪稱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朦朧詩的代表,在白詩中確乎是一個特例。因此對於這首詩到底想表達甚麼 , 充滿好奇 。 詩取前三字爲題,近乎“無題”。首二句應讀作“花——非花,霧——非霧”,先就給人一種捉摸不定的感覺。“非花”、“非霧”均系否定,卻包含一個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霧。因此可以說,這是兩個靈巧的比喻。語意雙關,富有朦朧美是這首小詞的最大特點。霧、春夢、朝雲,這幾個意象都是朦朧、飄渺的,意象之間又故意省略了銜接,顯出較大的跳躍性,文字空靈,精煉,使人咀嚼不盡,顯示了詩人不凡的藝術功力。但是,從“夜半來,天明去”的敘寫,可知這裏取喻於花與霧,在於比方所詠之物的短暫易逝,難持長久。如果單看“夜半來,天明去”,頗使讀者疑心是在說夢。但從下句“來如春夢”四字,可見又不然了。“夢”原來也是一比。這裏“來”、“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啓下作用,由此生發出兩個新鮮比喻。“夜半來”者春夢也,春夢雖美卻短暫,於是引出一問:“來如春夢幾多時?”“天明”見者朝霞也,雲霞雖美卻易幻滅,於是引出一歎:“去似朝雲無覓處”。   有人主張這首詞通篇都是隱語, 主題當是詠官妓 。當時各級官府都有一定數目的官妓,供那些官僚們驅使。首句“花非花”是說官妓的容顏如花,但又並非真花。次句“霧非霧”中“霧”字是雙關。借“霧”為“婺”。“婺女”即女宿星。因官妓女性,上應女宿,但又並非雲霧之霧。    “ 夜半來,天明去”既是詠星,也是說人。語意雙關,而主要是說人。唐宋時代旅客招妓女伴宿,都是夜半才來,黎明即去。因此,她來的時間不多,旅客宛如做了一個春夢。她去了之後,就像清晨的雲,消散得無影無蹤。官妓不同于一般的妓女,更不同于正式的妻子,她們與官僚之間互為依存,但關係又不便十分密切,只能以夜來明去為限,可謂會短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