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管理的擬訂
--行者武松的復仇計畫
引子
潘金蓮原是清河縣一個大戶人家的婢女,頗有幾分姿色,有一種說法是大戶想染指她,她去向主人婆告密,那個大戶非常生氣而故意將她嫁給「三寸丁穀樹皮」的武大郎為妻;另有一種說法是這個潘金蓮已被大戶強暴,引起主人婆的妒恨,因而蓄意倒賠些嫁妝送給武大為妻。潘金蓮見武大身材短矮,相貌猥瑣,覺得很委曲,難免自怨自艾。這個武大由於身材矮短,自卑感很重,怕老婆怕得厲害,所以總不敢向老婆頂嘴。清河縣的一些不良少年,時常到武大家門口諷言諷語,說潘金蓮是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經常予以騷擾,武大感到非常難堪,決定搬家。結果搬到了陽穀縣紫石街租賃房屋居住,誰知隔壁住的竟然是一個三姑六婆中拉皮條的王婆。
武大的親弟弟武松,曾於景陽崗打死了一頭大老虎,成為陽穀縣的英雄,被縣令任命為捕頭。武松在街上遇見哥哥武大,武大要武松搬到家裡來住。潘金蓮見叔叔是打虎英雄,人又長得高大英俊,只比她大三歲,便不免產生愛意,處處表示熱情,尤其當武大不在家時,更加打扮,期以引起武松的注意。可是武松卻毫無知覺,長嫂若母,武松對待嫂嫂仍舊恭恭敬敬。
武松在哥哥武大的家裡住了一個多用,適逢冬天大雪,他回家時武大還沒有回家,潘金蓮為他生火去寒,斟酒取暖,潘金蓮喝了酒,就覺得春心盪漾,藉口很熱,有意無意的敞開衣領微露酥胸,更以言語挑逗武松,武松這才有了警覺,責備嫂嫂不可無恥,並警告潘金蓮,如做出對不起他家大哥的事,絕不會饒她。
潘金蓮的情慾不得滿足,因此由變生恨,武松雖然藉口公事很忙,必須搬往縣衙官舍,讓潘金蓮不致於太難堪,但潘金蓮的桃花劫難逃,這時出現了花花公子西門慶,接著武大發現老婆偷漢,當場捉姦卻被西門慶踢傷,潘金蓮戀姦情熱,毒死親夫,後來演變成武松殺嫂,潘金蓮死於武松的刀下。
解析
話說行者武松發現哥哥武大被嫂嫂潘金蓮與西門慶和王婆合力殺害,如何嚴懲這些人來替屈死的哥哥報仇,他是大大的動了一回腦筋的。其實解決個人或企業的任何問題都有一定的步驟,如果事先能夠經過縝密的規劃,成功的機會就會大增。
(1)首先是作調查,把案情弄清。可是這種事情不能找潘金蓮,這個女人不會講真話;王婆也不會講;對西門慶,當時武松知道的還不多。於是,武松先找以發送死人為職業的何九叔。他知道何九叔是一個江湖油子,老奸巨滑,不是容易對付的。他在酒店裡款待何九叔,忽然,「只見武松揭起衣裳,颼地掣出把尖刀來,插在桌子上」,對何九叔說:「小子粗疏,還曉得冤各有頭,債各有主。你休要驚怕,只要實說武大死的緣故,便不干涉你。我若傷了你,不是好漢;倘若有半句兒差錯,我這口刀定教你身上添三四百個透明的窟窿!」這話說得很硬,有明顯的威脅性,可是合情合理:「坦白從寬,抗拒從嚴」。何九叔早就料到會有這麼一天,早已經作好了準備,當即就把殺人的主要證物:「武大中了毒的黑骨頭和西門慶行賄的銀子」交出來。武松順利地了解到了案子的基本情況。武松又去找賣果品的孩子鄆哥。鄆哥家裡窮,小小年紀就要養家餬口,沒時間陪著吃官司,武松和他第一次見面就送給他五兩銀子,打消了他的後顧之憂:「這五兩銀子如何不盤纏得三、五個月?便陪他吃官司也不妨。」有了這個作舖墊,按著又請他吃飯,還答應官司結束後再送給他十四、五兩銀子做本錢。條件如此優厚,鄆哥痛痛快快地將他所知道的事情毫無保留地全抖出來。告訴了武松,使武松對案情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
(2)搞清了案情,武松便把兩個證人帶到縣衙去告狀。武松原本以為知縣對他不錯,而且他剛剛替知縣監送車仗到東京,立下了汗馬功勞,一定會替他作主,打贏這場官司,沒料到知縣早已接受了西門慶的賄賂,不准他的狀子,反而教訓他說:「武松,你休聽外人挑撥你和西門慶做對頭,這件事不明白,難以對理。聖人云:『經目之事,猶恐未真;背後之言,豈能全信?』不可一時造次」。
知縣不准武松的狀子,武松也不爭辯,將兩個證人帶回哥哥家中,立即實施第三個步驟自己動手,嚴懲兇手。這是一著險棋。因為稍有不慎,會把自己也搭了進去。武松的心計,在這一著險棋上表現得非常出色。既要殺死潘金蓮和西門慶,為哥哥報仇,又要在法律上說得過去,自己不擔殺人的罪名。這種事說說容易,做起來就難了。武松好像已經成竹在胸,幹起來一個環節緊扣一個環節,不焦不躁,不忙不亂。
(3)武松先把街坊四鄰全召集到家中,做為重要的人證,這些都是膽小怕事的市井人物。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武松派兵士把前後門看守起來,准進不准出,誰不願當證人也不行。動起手來,第一個對象便是潘金蓮:「那婦人驚得魂魄都沒了,只得從實招說。將那時放帘子,因打著西門慶起,並做衣裳,如何通姦一一地說;後來怎生踢了武大,因何設計下藥,王婆怎地教唆撥置,從頭至尾,說了一遍。」潘金蓮招認了,王婆也只得招了,這些武松都叫人一字一句全記錄下來,讓這兩個人在供詞上簽字畫押,所有證人也在供詞上簽了字、畫了押。接下來,先殺了嫂嫂潘金蓮,並尋到西門慶在獅子樓飲酒,西門慶雖然也有武藝,但因平時沉緬酒色,荒廢武功,不是武松的敵手,也被殺了。武松提了兩個人頭奠祭他的哥哥武大郎,然後向知縣自首。而將王婆留下不殺,這正顯示武松的心計:王婆已犯下死罪,武松不殺,官府也要殺她,王婆是死定了的:武松暫時留下她做活口,可以為此案作一個有力的見證。 (4)最後一步就是到縣衙自首。一切都如武松算計的那樣:主犯已經殺了,且殺得有理,供詞、證人、證物一應俱全,知縣也奈何他不得,只得按法律程序往上申報。從陽谷縣申報到東平府,東平府又申報到刑部,最後給王婆判了剮刑,只給武松判了個「脊杖四十,刺配二千里外」完事。
筆者認為潘金蓮的淫惡一半由於天性使然,另一半也是由於環境所逼促。西門慶是當地著名浪子,一見潘金蓮而色授魂與,則她的姿色妖豔,可以想見。潘金蓮不得才子而嫁之,不得英雄而嫁之,不得達官貴人而嫁之,也不得風流浪子而嫁之,而月夕花晨,明鏡青燈之間,惟與一賣炊餅的「三寸釘穀樹皮」相伴,心中的委屈可想而知。由於潘金蓮是個沒有受過教育的女子根本不懂何者為禮教;何者為婦道,則顧影自憐的時候而生外心,難道不為人情中的事嗎?更糟糕的是,她的隔壁鄰居竟是拉皮條的王婆,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除了非常少的人真能像蓮花出污泥而不染之外,潘金蓮的下場似乎是天注定的了。
至於武大,以潘金蓮的美貌原本就容易招蜂引蝶,又兼她小智小慧,在在都不是武大所能比得上。事實上,為武大本身的利益著想,正當視為毒蛇猛獸而遠避之。天上無端掉下來的豔福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消受。正如沒有弄蛇之技,而玩蛇於股掌之上,最終必被蛇所吞噬,是人人都想得到的結果。因此武大之死,潘金蓮固然有罪,而武大也未嘗沒有招殺之道。天下後世不少想吃天鵝肉的癩蝦蟆,實在應以這一事件引以為戒,不要重踏覆轍。
中國時報1989年12月9日轉載「中通社」的一則報導如下:《水滸傳》中身材矮小,面貌醜陋的武大郎,歷史上確有其人,但不同的是,他是一位身材高大、文武雙修,為官清正的知縣。根據河北省清河縣委書記孫彥敏表示,他對此段歷史下了很多功夫。武大郎是清河縣武家那村人,少年得志,中了進士,在山東陽谷做了知縣。武大郎的一位同窗好友千里投奔,欲謀一官半職,卻未如願。這位好友一氣之下,不辭而別,回家鄉路上編造了許多謾罵諷刺武大郎的事,沿村張貼,廣而告之。之後一些文人墨客藉題發揮一傳再傳。
清河縣城東北的黃金莊是潘金蓮的家鄉。潘乃知州的千金,大家閨秀。她與武大郎恩恩愛愛,白頭到老,先後生下四子。武松也是他倆一手拉拔大的。從無殺嫂祭兄的事情。武家後代強烈呼籲︰要恢復武大郎和潘金蓮兩個歷史人物的本來面目。
談到這裡,對於許多關於「宋江等人是否確有其人」之類的考證研究深深不以為然,筆者認為水滸故事中的宋江即使確有其人,也不過是同名同姓而已。正如《水滸傳》與《金瓶梅》中都有西門慶與潘金蓮,可是他們二人在兩本書中的結局卻全然不同。明代小說《金瓶梅》中的西門慶的毛病主要在於毫無節制地追求淫欲,而不明白他的身體受不了。《金瓶梅》開卷便以諧謔的口吻講到張大戶「自從收用金蓮之後,不覺身上添了四、五件病症。端的那五件?第一腰便添疼,第二眼便添淚,第三耳便添聾,第四鼻便添涕,第五尿便添滴。還有一樁兒不可說,白日間只是打盹,到晚來噴嚏地無數。」最後「患陰寒病症,嗚呼哀哉死了」。中國古典長篇小說的第一回,往往與宋元話本一樣,起著籠罩全局的作用。這裡也不例外。言外之意是調侃西門慶,預示了西門慶的人生道路及其結局。小說在西門慶了卻性命之前,一再提到他的身體已不足以應付他的縱慾,腿軟、腰疼,打不起精神,但他依然故我,直到「嗚呼哀哉斷氣身亡」方才罷休。那時他年僅三十三歲。
這則報導讓筆者想起了另一個類似的故事,就是京劇中的「鍘美案」。內容大意是說宋朝時有個名叫陳世美的書生,原本在家鄉有個糟糠之妻,在進京趕考的時候中了狀元,由於貪圖富貴,置髮妻於不顧,謊稱未婚而與公主結婚。妻子聽聞陳世美高中狀元,帶著孩子千里尋夫,到了京城找到陳世美,想不到他竟然狠心的拒不見面。陳妻一氣之下向包公告狀,因而有「鍘美案」。據說歷史上確有陳世美其人,與友人一起進京趕考,中了進士做了官。有位同窗好友千里投奔,欲謀一官半職,卻未如願。這位好友一氣之下不辭而別,回家鄉路上編造了許多謾罵諷刺陳世美的故事,沿村張貼,廣而告之,讓「陳世美」成為負心郎的代名詞。幸好現在有法律保護,我們不會有被他人毀謗的困擾。
附註
看過水滸的人大多對武松有相當好的印象,一方面是由於他對兄長武大的敬愛,另一方面是他的不好色。根據大陸水滸專家王玨的研究,清朝王思厚《豆棚夜話》中有「《水滸》鱗爪」一卷,說到武松其人。該書提及他姓武是「化名」。武松原來不姓武,而是姓李,他殺了人,逃到少林寺,要求出家當和尚。主持問他姓甚名誰,當時少林寺僧人正在松樹下練武功,他就指武為姓,指松為名。
武松本是山東博興縣小清河畔清河鎮李家莊人氏。他原是像《水滸傳》中的「沒遮攔」穆弘一路的貨色,是個地主家的惡少,專以尋釁打架為樂事。他的乳名叫李伴子,人們就喊他「李棒子」、「李霸」、「李元霸」。
武松因為逞能和一個賣膏藥的比武,被人家打敗了,他執意要拜賣膏藥的為師。賣膏藥的提出條件:學了武藝要用武藝幹好事,不能用武藝幹壞事。武松答應了。學會武藝後,「日除雙虎」。一是入山打死了一頭傷害人畜的猛虎,另一是除掉了一個無惡不作、霸占人妻的惡霸。那個惡霸霸占的是一個賣一餅的人的老婆,《水滸傳》中把煎餅改成了炊餅。山東人吃的是煎餅,沒聽說有「炊餅」。炊餅是南方的一種小點心,類似福建的「光餅」。筆者認為這種考證似乎過於瑣細,因為《水滸傳》原本就是一本虛構的故事,書中的人物自然不必是真有其人。
--行者武松的復仇計畫
引子
潘金蓮原是清河縣一個大戶人家的婢女,頗有幾分姿色,有一種說法是大戶想染指她,她去向主人婆告密,那個大戶非常生氣而故意將她嫁給「三寸丁穀樹皮」的武大郎為妻;另有一種說法是這個潘金蓮已被大戶強暴,引起主人婆的妒恨,因而蓄意倒賠些嫁妝送給武大為妻。潘金蓮見武大身材短矮,相貌猥瑣,覺得很委曲,難免自怨自艾。這個武大由於身材矮短,自卑感很重,怕老婆怕得厲害,所以總不敢向老婆頂嘴。清河縣的一些不良少年,時常到武大家門口諷言諷語,說潘金蓮是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經常予以騷擾,武大感到非常難堪,決定搬家。結果搬到了陽穀縣紫石街租賃房屋居住,誰知隔壁住的竟然是一個三姑六婆中拉皮條的王婆。
武大的親弟弟武松,曾於景陽崗打死了一頭大老虎,成為陽穀縣的英雄,被縣令任命為捕頭。武松在街上遇見哥哥武大,武大要武松搬到家裡來住。潘金蓮見叔叔是打虎英雄,人又長得高大英俊,只比她大三歲,便不免產生愛意,處處表示熱情,尤其當武大不在家時,更加打扮,期以引起武松的注意。可是武松卻毫無知覺,長嫂若母,武松對待嫂嫂仍舊恭恭敬敬。
武松在哥哥武大的家裡住了一個多用,適逢冬天大雪,他回家時武大還沒有回家,潘金蓮為他生火去寒,斟酒取暖,潘金蓮喝了酒,就覺得春心盪漾,藉口很熱,有意無意的敞開衣領微露酥胸,更以言語挑逗武松,武松這才有了警覺,責備嫂嫂不可無恥,並警告潘金蓮,如做出對不起他家大哥的事,絕不會饒她。
潘金蓮的情慾不得滿足,因此由變生恨,武松雖然藉口公事很忙,必須搬往縣衙官舍,讓潘金蓮不致於太難堪,但潘金蓮的桃花劫難逃,這時出現了花花公子西門慶,接著武大發現老婆偷漢,當場捉姦卻被西門慶踢傷,潘金蓮戀姦情熱,毒死親夫,後來演變成武松殺嫂,潘金蓮死於武松的刀下。
解析
話說行者武松發現哥哥武大被嫂嫂潘金蓮與西門慶和王婆合力殺害,如何嚴懲這些人來替屈死的哥哥報仇,他是大大的動了一回腦筋的。其實解決個人或企業的任何問題都有一定的步驟,如果事先能夠經過縝密的規劃,成功的機會就會大增。
(1)首先是作調查,把案情弄清。可是這種事情不能找潘金蓮,這個女人不會講真話;王婆也不會講;對西門慶,當時武松知道的還不多。於是,武松先找以發送死人為職業的何九叔。他知道何九叔是一個江湖油子,老奸巨滑,不是容易對付的。他在酒店裡款待何九叔,忽然,「只見武松揭起衣裳,颼地掣出把尖刀來,插在桌子上」,對何九叔說:「小子粗疏,還曉得冤各有頭,債各有主。你休要驚怕,只要實說武大死的緣故,便不干涉你。我若傷了你,不是好漢;倘若有半句兒差錯,我這口刀定教你身上添三四百個透明的窟窿!」這話說得很硬,有明顯的威脅性,可是合情合理:「坦白從寬,抗拒從嚴」。何九叔早就料到會有這麼一天,早已經作好了準備,當即就把殺人的主要證物:「武大中了毒的黑骨頭和西門慶行賄的銀子」交出來。武松順利地了解到了案子的基本情況。武松又去找賣果品的孩子鄆哥。鄆哥家裡窮,小小年紀就要養家餬口,沒時間陪著吃官司,武松和他第一次見面就送給他五兩銀子,打消了他的後顧之憂:「這五兩銀子如何不盤纏得三、五個月?便陪他吃官司也不妨。」有了這個作舖墊,按著又請他吃飯,還答應官司結束後再送給他十四、五兩銀子做本錢。條件如此優厚,鄆哥痛痛快快地將他所知道的事情毫無保留地全抖出來。告訴了武松,使武松對案情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
(2)搞清了案情,武松便把兩個證人帶到縣衙去告狀。武松原本以為知縣對他不錯,而且他剛剛替知縣監送車仗到東京,立下了汗馬功勞,一定會替他作主,打贏這場官司,沒料到知縣早已接受了西門慶的賄賂,不准他的狀子,反而教訓他說:「武松,你休聽外人挑撥你和西門慶做對頭,這件事不明白,難以對理。聖人云:『經目之事,猶恐未真;背後之言,豈能全信?』不可一時造次」。
知縣不准武松的狀子,武松也不爭辯,將兩個證人帶回哥哥家中,立即實施第三個步驟自己動手,嚴懲兇手。這是一著險棋。因為稍有不慎,會把自己也搭了進去。武松的心計,在這一著險棋上表現得非常出色。既要殺死潘金蓮和西門慶,為哥哥報仇,又要在法律上說得過去,自己不擔殺人的罪名。這種事說說容易,做起來就難了。武松好像已經成竹在胸,幹起來一個環節緊扣一個環節,不焦不躁,不忙不亂。
(3)武松先把街坊四鄰全召集到家中,做為重要的人證,這些都是膽小怕事的市井人物。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武松派兵士把前後門看守起來,准進不准出,誰不願當證人也不行。動起手來,第一個對象便是潘金蓮:「那婦人驚得魂魄都沒了,只得從實招說。將那時放帘子,因打著西門慶起,並做衣裳,如何通姦一一地說;後來怎生踢了武大,因何設計下藥,王婆怎地教唆撥置,從頭至尾,說了一遍。」潘金蓮招認了,王婆也只得招了,這些武松都叫人一字一句全記錄下來,讓這兩個人在供詞上簽字畫押,所有證人也在供詞上簽了字、畫了押。接下來,先殺了嫂嫂潘金蓮,並尋到西門慶在獅子樓飲酒,西門慶雖然也有武藝,但因平時沉緬酒色,荒廢武功,不是武松的敵手,也被殺了。武松提了兩個人頭奠祭他的哥哥武大郎,然後向知縣自首。而將王婆留下不殺,這正顯示武松的心計:王婆已犯下死罪,武松不殺,官府也要殺她,王婆是死定了的:武松暫時留下她做活口,可以為此案作一個有力的見證。 (4)最後一步就是到縣衙自首。一切都如武松算計的那樣:主犯已經殺了,且殺得有理,供詞、證人、證物一應俱全,知縣也奈何他不得,只得按法律程序往上申報。從陽谷縣申報到東平府,東平府又申報到刑部,最後給王婆判了剮刑,只給武松判了個「脊杖四十,刺配二千里外」完事。
筆者認為潘金蓮的淫惡一半由於天性使然,另一半也是由於環境所逼促。西門慶是當地著名浪子,一見潘金蓮而色授魂與,則她的姿色妖豔,可以想見。潘金蓮不得才子而嫁之,不得英雄而嫁之,不得達官貴人而嫁之,也不得風流浪子而嫁之,而月夕花晨,明鏡青燈之間,惟與一賣炊餅的「三寸釘穀樹皮」相伴,心中的委屈可想而知。由於潘金蓮是個沒有受過教育的女子根本不懂何者為禮教;何者為婦道,則顧影自憐的時候而生外心,難道不為人情中的事嗎?更糟糕的是,她的隔壁鄰居竟是拉皮條的王婆,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除了非常少的人真能像蓮花出污泥而不染之外,潘金蓮的下場似乎是天注定的了。
至於武大,以潘金蓮的美貌原本就容易招蜂引蝶,又兼她小智小慧,在在都不是武大所能比得上。事實上,為武大本身的利益著想,正當視為毒蛇猛獸而遠避之。天上無端掉下來的豔福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消受。正如沒有弄蛇之技,而玩蛇於股掌之上,最終必被蛇所吞噬,是人人都想得到的結果。因此武大之死,潘金蓮固然有罪,而武大也未嘗沒有招殺之道。天下後世不少想吃天鵝肉的癩蝦蟆,實在應以這一事件引以為戒,不要重踏覆轍。
中國時報1989年12月9日轉載「中通社」的一則報導如下:《水滸傳》中身材矮小,面貌醜陋的武大郎,歷史上確有其人,但不同的是,他是一位身材高大、文武雙修,為官清正的知縣。根據河北省清河縣委書記孫彥敏表示,他對此段歷史下了很多功夫。武大郎是清河縣武家那村人,少年得志,中了進士,在山東陽谷做了知縣。武大郎的一位同窗好友千里投奔,欲謀一官半職,卻未如願。這位好友一氣之下,不辭而別,回家鄉路上編造了許多謾罵諷刺武大郎的事,沿村張貼,廣而告之。之後一些文人墨客藉題發揮一傳再傳。
清河縣城東北的黃金莊是潘金蓮的家鄉。潘乃知州的千金,大家閨秀。她與武大郎恩恩愛愛,白頭到老,先後生下四子。武松也是他倆一手拉拔大的。從無殺嫂祭兄的事情。武家後代強烈呼籲︰要恢復武大郎和潘金蓮兩個歷史人物的本來面目。
談到這裡,對於許多關於「宋江等人是否確有其人」之類的考證研究深深不以為然,筆者認為水滸故事中的宋江即使確有其人,也不過是同名同姓而已。正如《水滸傳》與《金瓶梅》中都有西門慶與潘金蓮,可是他們二人在兩本書中的結局卻全然不同。明代小說《金瓶梅》中的西門慶的毛病主要在於毫無節制地追求淫欲,而不明白他的身體受不了。《金瓶梅》開卷便以諧謔的口吻講到張大戶「自從收用金蓮之後,不覺身上添了四、五件病症。端的那五件?第一腰便添疼,第二眼便添淚,第三耳便添聾,第四鼻便添涕,第五尿便添滴。還有一樁兒不可說,白日間只是打盹,到晚來噴嚏地無數。」最後「患陰寒病症,嗚呼哀哉死了」。中國古典長篇小說的第一回,往往與宋元話本一樣,起著籠罩全局的作用。這裡也不例外。言外之意是調侃西門慶,預示了西門慶的人生道路及其結局。小說在西門慶了卻性命之前,一再提到他的身體已不足以應付他的縱慾,腿軟、腰疼,打不起精神,但他依然故我,直到「嗚呼哀哉斷氣身亡」方才罷休。那時他年僅三十三歲。
這則報導讓筆者想起了另一個類似的故事,就是京劇中的「鍘美案」。內容大意是說宋朝時有個名叫陳世美的書生,原本在家鄉有個糟糠之妻,在進京趕考的時候中了狀元,由於貪圖富貴,置髮妻於不顧,謊稱未婚而與公主結婚。妻子聽聞陳世美高中狀元,帶著孩子千里尋夫,到了京城找到陳世美,想不到他竟然狠心的拒不見面。陳妻一氣之下向包公告狀,因而有「鍘美案」。據說歷史上確有陳世美其人,與友人一起進京趕考,中了進士做了官。有位同窗好友千里投奔,欲謀一官半職,卻未如願。這位好友一氣之下不辭而別,回家鄉路上編造了許多謾罵諷刺陳世美的故事,沿村張貼,廣而告之,讓「陳世美」成為負心郎的代名詞。幸好現在有法律保護,我們不會有被他人毀謗的困擾。
附註
看過水滸的人大多對武松有相當好的印象,一方面是由於他對兄長武大的敬愛,另一方面是他的不好色。根據大陸水滸專家王玨的研究,清朝王思厚《豆棚夜話》中有「《水滸》鱗爪」一卷,說到武松其人。該書提及他姓武是「化名」。武松原來不姓武,而是姓李,他殺了人,逃到少林寺,要求出家當和尚。主持問他姓甚名誰,當時少林寺僧人正在松樹下練武功,他就指武為姓,指松為名。
武松本是山東博興縣小清河畔清河鎮李家莊人氏。他原是像《水滸傳》中的「沒遮攔」穆弘一路的貨色,是個地主家的惡少,專以尋釁打架為樂事。他的乳名叫李伴子,人們就喊他「李棒子」、「李霸」、「李元霸」。
武松因為逞能和一個賣膏藥的比武,被人家打敗了,他執意要拜賣膏藥的為師。賣膏藥的提出條件:學了武藝要用武藝幹好事,不能用武藝幹壞事。武松答應了。學會武藝後,「日除雙虎」。一是入山打死了一頭傷害人畜的猛虎,另一是除掉了一個無惡不作、霸占人妻的惡霸。那個惡霸霸占的是一個賣一餅的人的老婆,《水滸傳》中把煎餅改成了炊餅。山東人吃的是煎餅,沒聽說有「炊餅」。炊餅是南方的一種小點心,類似福建的「光餅」。筆者認為這種考證似乎過於瑣細,因為《水滸傳》原本就是一本虛構的故事,書中的人物自然不必是真有其人。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