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水滸

因才適所的用人
--從李逵鬥張順談起

引子
宋江、戴宗、李逵在江邊琵琶亭酒館飲酒。宋江喝了幾杯,忽然想要喝魚辣湯,便問戴宗:「這裡有好鮮魚麼?」戴宗使喚酒保燒魚湯。魚湯端上桌,宋江吃了些魚,呷了幾口湯汁,便放下著不吃了。戴宗道:「兄長,一定這魚腌了,不中仁兄吃。」酒保在一旁說這魚是昨夜的,今日的鮮魚還在江邊船上,還未賣哩。李逵跳起來道:「我自去討兩尾活魚來與哥哥吃。」
卻說李逵走到江邊,見那漁船一字排著,約有八、九十艘。這時一輪紅日將及沈西,不見主人開倉賣魚。李逵喝道:「你們船上活魚給兩尾與我。」漁人應道:「我們等不到漁行主人來,不敢開倉。」李逵見眾人不肯拿魚,便跳上一艘船,漁人哪能擋得住。李逵不懂船上的事,只顧把竹笛蔑亂撥。原來大江的漁船,船尾開半截大孔,放江水出入,養著活魚,用竹芭蔑攔住,以便船倉裡活水往來,所以江州一帶有好鮮魚。李逵不懂這些,一下子提起竹芭蔑,將一倉活魚都放走了。李逵又跳到另外一條船去找竹蔑,那七、八個漁人都奔上船,用竹窩打李逵,李逵兩手一駕,搶了五、六條竹篙在手裡,一似扭蔥般都扭斷了。
正在此時,漁行主人張順來了。張順見李逵打人,便趕上前來大喝道:「你這廝要打誰?」李逵也不回話,掄起竹篙,望張順便打。李逵一把揪住張順頭髮,張順便奔李逵下三面,要跌李逵。張順怎敵得李逵水牛般氣力,反被李逵按下頭。李逵提起鐵鎚般的拳頭,在張順背脊上擂鼓似地打,張順掙脫不出。多虧此時宋江、戴宗趕到,張順才得以脫身。
李逵跟著宋江、戴宗往回走,行不得十幾步,只聽背後有人叫罵。張順用竹篙撐著一艘漁船趕來,李逵大怒也罵道:「好漢便上岸來。」張順在船上用竹篙朝李逵腿上便搠,撩撥得李逵火起,也跳上了船。說時遲,那時快,張順把竹篙向岸邊一點,雙腳一瞪,漁船似狂風飄敗葉,箭似地投江心裡而去。張順口裡道:「我先不和你打,先叫你喝些水。」兩腳把船一晃,船底朝天,兩位好漢撲通地都翻肋斗撞下江去。
張順綽號為「浪裡白條」,乃一水中蛟龍,在水中得心應手。他把李逵揪住,提起來,又按下去,淹了李逵幾十回。戴宗在岸上求情,張順這才把李逵拖上岸。

解析
據說有人曾經問中國功夫大師李小龍,如果讓他與拳王阿里比賽,誰會得勝?李小龍想了一想,回答說:「那要看是在什麼場合比賽,如果是在大街上,我會贏;但是如果是在拳擊場,阿里會贏。」那個人聽到這個回答,還是不明白。李小龍解釋說:「大街上對打沒有規則可言,自然我比較佔便宜;拳擊場比賽,阿里出拳重,我不能隨意對付,否則就會被判犯規,阿里的勝算自然較高。」這則故事與前述《水滸傳》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
《水滸傳》第三十八回「及時與會神行太保,黑旋風鬥浪裡白條」提及:李逵綽號黑旋風,在陸地上威風凜凜,凶猛如虎,力大如牛。浪裡白條張順在水中踏浪如履平地,應付自如,他們各有不同的強項。但是,黑旋風李逵在水中卻力不能縛雞,張順陣戰卻不及一普通武夫,他們各自又有不同的弱項。揚長避短,讓李逵擔任陸戰先鋒,讓張順擔任水軍頭領,這才各得其所。反之,便要出問題了。梁山好漢戰關勝時,幾位水軍頭領張橫、張順、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上不操自己的強項,反操起自己的弱項,帶領一群水軍登陸劫寨,做起步兵的活兒,結果劫寨不成,反而被俘。
黑旋風鬥浪裡白條的故事給我們兩點啟示:第一點是用人不可求全責備,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才,要容人之短;第二點是用人要揚長避短,企業經營也要揚長避短。「世無完美之人,金無十足之赤」。人總是優點、缺點並存。李逵在梁山立功最多,惹禍也最多,但仍不愧為一員猛將。大才者,常不拘小節:異才者,常有怪癖:才氣越高,往往缺點越顯著。高明的領導者對於人才應力求用其所長,避其所短,倘若求全責備,則世上無人才可用。
又如王英是個好色之徒,見嘍囉來報,有轎子經過,想此轎子,必是個婦人,點起三五十小嘍囉,便要下山;搶到山上以後,就立即抬往山後自己的房裡去了。對這種事情,與王英同夥的燕順早已習以為常,只是「大笑」,不予置評。倒是身處客位的宋江給予了尖銳的批評:「原來王英兄弟,要貪女色,不是好漢的勾當。」宋江所根據的道德標準是非常明確的:要貪女色,便不是好漢;是好漢便不貪女色。還是燕順看人的優缺點比較全面:「這個兄弟,諸般都肯向前,只是有這些毛病。」燕順首先肯定了王英「諸般都肯向前」,仍舊是好漢,然後才說,只是有這個要貪女色的「毛病」而已。燕順這個人物在水泊梁山一直無聲無息,沒有什麼大作為,倒是他評論王英的這幾句話卻富於哲理,給人留下了頗為深刻的印象。
談到「知人善任,因才適所」的用人之道,筆者聯想到漢高祖劉邦,劉邦在滅了項羽之後,凱旋回到洛陽,曾就自己的勝因與項羽的敗因做了以下的分析: 「夫運籌帷幢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填國家,撫百姓,給餽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人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劉邦所舉的張良、蕭何、韓信三人各有所長,且就能力而言,皆遠遠優於劉邦。所以劉邦自己承認他勝利的原因在於擁有這三名傑出的部下,而且善加利用他們的能力。
誠如蘇軾在水調歌頭中所說人有旦夕離別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轉載《再別康橋》 賞析

《再別康橋 》 賞析 作者 :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1928.11.6 中國上海   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像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麵,郊寒島瘦” (" 長袍白麵 , 郊寒島瘦”是說孟郊、賈島二人的詩寫得古樸生澀、清奇苦僻,不夠開朗豪放。 ) 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其抒發的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節詩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著淡淡的哀愁。最後的“西天的雲彩”,為後面的描寫布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這節詩為整首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心頭蕩漾。”這節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樹在古詩

從胡適新詩《老鴉》說起

胡適新詩《老鴉》 一 我大清早起, 站在人家屋角上啞啞的啼 人家討嫌我,說我不吉利;── 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歡喜!   二   天寒風緊,無枝可棲。 我整日裡飛去飛回,整日裡又寒又饑。── 我不能帶著鞘兒,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飛; 不能叫人家繫在竹竿頭,賺一把小米!   胡適早年自美返國,看到社會上種種不合理的現象,常在演講、為文時提出批評,因此引起很多被批評者的不滿,甚至招來種種打擊。所以他自比為烏鴉,老是啞啞地對著人叫,別人見了牠就大不吉利。烏鴉討人厭,但是胡適卻堅定地說: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歡喜!輕柔悅耳,人們都喜歡聽﹔但他卻寧願當烏鴉,不肯阿諛諂媚,討人們歡喜。他要把社會上種種不合理的現象暴露出來,以謀求改善,即使因此而使自己處境惡劣,無枝可棲、又寒又飢,但他也不屈服、不改變,仍然堅定的說 「 我不能帶著鞘兒,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飛、不能叫人家繫在竹竿頭,賺一把黃小米。 」 因為他不是鴿子,也不是小鳥,他本來就是烏鴉,他就是要當烏鴉。這首詩裡的老鴉可以看作是他自己的化身;他借老鴉向世人宣示─不管你們喜不喜歡,我還是堅持說我該說的話;不管處境如何困難,我還是堅持我該做的事 ! 這種精神正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名言「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具體表現 。 為什麼烏鴉討人厭 , 被人認為不吉利呢 ?大師胡適經常說自己有歷史癖,而我則有考據僻 。 喜歡就一些趣味雅(trivia)的小事打破砂鍋追到底 。 經過一番搜尋,發現烏鴉討人厭的理由如下: 除了烏鴉全身烏黑,叫聲嘶啞難聽,而且常常成群結隊地邊飛邊叫,據說烏鴉的嗅覺特別靈敏,人或畜瀕臨死亡,他 ( 牠 ) 的身上就會散發出一種特殊的氣味,烏鴉就聞味而來。可是人們誤解了牠,認爲是牠的到來才造成死亡事件的産生。所以人們認爲烏鴉叫是不祥之兆。   偶然讀到著名唐代詩人杜甫《奉贈射洪李四丈》的詩 ,提到有烏鴉在友人房上叫,他恭維友人道: " 丈人屋上烏,人好烏亦好。 " 元稹的《大嘴烏》詩和白居易《和大嘴烏》詩再再顯示唐人普遍認為烏鴉是吉祥鳥,烏鴉的出現必定帶來喜慶,因而對烏鴉有著熱愛和敬畏的感情。另一方面 ,唐人 認為烏鴉覓食反哺其母,這種行為與儒家思想契合。例如白居易的《慈烏夜啼》對於烏鴉讚賞有加 : " 慈烏失其母,

白居易的《花非花》究竟是什麽意思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這首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花非花》在五十多年前我讀書的時候就已經於音樂課中學過 ,至今還沒忘記它的旋律 。 不過對於詞句的意思卻是不甚了了。最近我著迷台詩宋詞的學習,上網查這首詩的翻譯,發現有多家不同的解讀,詩人的《花非花》到底想說什麼呢?感到十分有趣,特將結果整理與同好分享 。    白居易詩不僅以語言淺近著稱,其意境亦多顯露,但這首《花非花》卻句式奇特,且通篇取譬,十分含蓄,甚至迷離,堪稱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朦朧詩的代表,在白詩中確乎是一個特例。因此對於這首詩到底想表達甚麼 , 充滿好奇 。 詩取前三字爲題,近乎“無題”。首二句應讀作“花——非花,霧——非霧”,先就給人一種捉摸不定的感覺。“非花”、“非霧”均系否定,卻包含一個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霧。因此可以說,這是兩個靈巧的比喻。語意雙關,富有朦朧美是這首小詞的最大特點。霧、春夢、朝雲,這幾個意象都是朦朧、飄渺的,意象之間又故意省略了銜接,顯出較大的跳躍性,文字空靈,精煉,使人咀嚼不盡,顯示了詩人不凡的藝術功力。但是,從“夜半來,天明去”的敘寫,可知這裏取喻於花與霧,在於比方所詠之物的短暫易逝,難持長久。如果單看“夜半來,天明去”,頗使讀者疑心是在說夢。但從下句“來如春夢”四字,可見又不然了。“夢”原來也是一比。這裏“來”、“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啓下作用,由此生發出兩個新鮮比喻。“夜半來”者春夢也,春夢雖美卻短暫,於是引出一問:“來如春夢幾多時?”“天明”見者朝霞也,雲霞雖美卻易幻滅,於是引出一歎:“去似朝雲無覓處”。   有人主張這首詞通篇都是隱語, 主題當是詠官妓 。當時各級官府都有一定數目的官妓,供那些官僚們驅使。首句“花非花”是說官妓的容顏如花,但又並非真花。次句“霧非霧”中“霧”字是雙關。借“霧”為“婺”。“婺女”即女宿星。因官妓女性,上應女宿,但又並非雲霧之霧。    “ 夜半來,天明去”既是詠星,也是說人。語意雙關,而主要是說人。唐宋時代旅客招妓女伴宿,都是夜半才來,黎明即去。因此,她來的時間不多,旅客宛如做了一個春夢。她去了之後,就像清晨的雲,消散得無影無蹤。官妓不同于一般的妓女,更不同于正式的妻子,她們與官僚之間互為依存,但關係又不便十分密切,只能以夜來明去為限,可謂會短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