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水滸

風險管理的思考
--從拼命三郎石秀談起

引子
拼命三郎石秀,聽其綽號便可知他是位冒起險來不要命的主兒。石秀雖然上山較晚,但屢受重任,屢建奇功。石秀除了和大部隊共同作戰時表現英勇外,在單獨工作時也是孤膽英雄。
盧俊義被官府押在大名府,宋江派石秀去打探消息。他入城一打聽,方知當日午時三刻官府就要將盧俊義解到法場問斬。石秀大驚,回山報信已來不及了,於是當機立斷,來到法場旁的一座十字路口酒樓上,臨街佔個位子坐下。生不多時,只聽樓下街上熱鬧,鑼鼓喧天,十幾對刀棒劊子手,把盧俊義綁押到樓前跪下。人叢裡一聲叫道:「午時三刻到了!」樓上石秀聽得此聲,手持腰刀,應聲大叫:「梁山泊好漢全夥在此!」從樓上跳下來,殺人似砍瓜切菜,殺翻十幾個;一隻手拖住盧俊義,投南便走。可惜石秀不認得大名府的路,官府人馬又分頭關上四座城門,四方合圍,石秀寡不敵眾,被官兵捉拿。石秀冒險劫法場,不但沒有救出盧俊義,反而把自己也陷了進去。
石秀這次冒險本無十分把握,但是不冒險又不行。如果不冒險,盧俊義必死無疑;若冒險劫法場,還可能有九死一生的一線希望。石秀選擇冒險是對的,正因為這個冒險,雖然沒有救出盧俊義,卻拖延了危險的時間。北京大名府的梁中書因懼怕梁山泊,不敢殺害盧俊義、石秀,只是將二人關押,這就為梁山泊攻打大名府贏得了時間。
石秀還有一次冒險,那是在祝家莊探路。他扮作賣柴的,潛人莊內。這祝家莊因防範梁山好漢,家家戶戶都有年輕人準備打仗,每座酒店都有刀槍插在門外。店裡的人,往來的人,身上都穿一件黃背心,士寫著大大的「祝」字。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外來之人是十分危險的。石秀在虎穴之中,細心打聽,終於打聽到莊內道路的機密:只有見白楊樹轉彎才是活路,其餘都是埋藏著竹籤鐵痰黎的死路。石秀此次深入虎穴,救了梁山的大部隊,使大軍安全撤退。若不冒此險,梁山泊必定損失慘重。
石秀的兩次冒險都有收效,這並不意味著凡冒險必成功,但至少可以說明,冒險是獲得成功的一條道路,有時候不冒點險就等於坐以待斃。

解析
自古以來,沒有無備而取勝的軍隊,卻有以「冒險」而成功的將軍。風險並不可怕,各種大大小小的企業,無一不是生於風險,良於風險,取勝於風險。辦企業最重要的是要敢冒風險,不敢冒風險就永遠擺脫不掉舊傳統、舊習慣的束縛,也就談不上進步和發展。戰爭如此,企業經營如此,連個人日常生活中的決策也不免要冒風險。

既然企業經營的決策難免錯誤的風險,那麼何謂風險呢?
一般而言,管理的內涵包括決策與執行,任何決策都不免有結果與預期不合的風險。所謂「風險」(risk)就是「發生不利狀況的可能性」。風險的發生,是由於事件發生與否的不確定性,也就是無常。萬一風險真的發生,這時公司就面臨危機。一般人對於風險都會考慮如下三項變數:(i)風險發生的機率與萬一發生所必須付出的代價,(ii)預防的價值與所需付出的成本,以及(iii)當事人的負擔能力。例如,兒童萬一不幸得到麻疹、天花、小兒麻痺症之類的疾病,後果將會終身受害,因此即使預防針的費用不便宜,每位家長仍然會聽從醫師的建議,及時讓家中孩童接受預防的注射,就是上述觀念應用的例證。又如「身體健康是個人成家立業的基礎」,如果平時能夠多多運動,注意身體狀況,就可節省大筆的醫藥費,同時免去打針吃藥的麻煩與痛苦,因為「預防勝於治療」。但是由於生病對於一般身體「健康」的年輕人而言,並沒有立即的威脅,而講求養身之道實在太費事。他們認為即使平時工作忙碌沒有時間運動,反正身體再勞累,只要睡睡覺就又是精神百倍,因而不願付出保健的努力,一旦發現身體有問題往往已是為時已晚,所謂「不見棺材不掉淚」正是傳神的寫照。

進行風險管理的必要性
有效的變革必須規畫,從來不會碰巧發生。既然變革如此重要,又有相當的風險,自然不宜放任它去碰運氣,而是應該及早有周詳的規畫,同時擬訂應變方案,以防萬一。
另一方面,從失敗中學得教訓再重新獲勝的情況對於許多經營者來說,往往是家常便飯。企業因成功而驕傲或因失敗而失去學習的能力的情形也相當普遍。不願承擔風險,再加上過度自信不但會導致企業走下坡,甚至是企業一蹶不振的首要原因。
簡單的說,風險管理的目標至少有如下二點:
(1)損失發生前的目標:
(i)減省經營成本(economy):風險管理所欲達成的是於各種風險管理之中,以科學合理之手段,尋求最佳之技術,藉以減低成本,獲得最大安全之保障。
(ii)減少憂懼心理( reduction in anxiety):透過對風險的認識、衡量和控制 自可降低人們的憂懼心理,而使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得以放手經營各種新的業務。
(iii)達成社會責任(social responsibility):對整個社會來說,企業發生損失整個社會也蒙受其害,風險管理可以預防這種現象的發生,進而達成其應盡的社會責任。
(2)損失發生後的目標:
(i)可維持企業的繼續存在(survival):良好的風險管理有助於企業過難關,得以繼續生存下去。
(ii)可使企業繼續營業(continuity of operation)企業透過風險管理的技倫除可於損失發生之後繼續存在之外,尚有能力恢復營業。
(iii)可使企業的收入穩定(earnings stability):損失發生之後,可透過風險管理的運作使損失的資金回流而維持企業的收入穩定。
(iv)可使企業繼續成長(continued growth):風險管理既能達成前述的三項目標,自可促成企業的繼續成長。
(v)達成社會責任(social responsibility):透過風險管理,使企業損失發生之後有一滿意的恢復,整個社會也蒙受其利。
或許以歷史上的案例來談談風險比較容易引起讀者的興趣,以下我們以三國演義上的故事來解說。
案例1:「平生謹慎,必不弄險」對嗎?
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十分了不起的人物,但他也並非完人。性格上的過於謹慎是他的一個弱點。他六出祁山而無大建樹,與此不無關係。例如,在他第一次進兵中原時,魏延曾經獻策,願領精兵五千,分道由子午谷進兵。這是一條捷徑。如能得手,「不過十日,可到長安」。但諸葛亮認為,這一方案風險很大,「不是萬全之計」,是過於低估了對手,「欺中原無好人物」(《三國演義》第92回)。於是謹慎行事,依法進兵,從隴右平坦大路逐步推進。不久,司馬懿復出,街亭失守,敗局已定,只得退兵。這次興師,雖然擒了夏侯楙,敗了曹真,但對魏國並無多大挫損。
根據某些軍事家事後分析,從當時敵情、地形、路線等情況來看,魏延的建議頗有見地。如果當時諸葛亮採納其建議,很可能一舉奪下長安,收復三秦。司馬懿後來有段話證明了這個論點。.他說:「諸葛亮平生謹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從子午谷逕取長安,早得多時矣。他並非無謀,而是唯恐有失,不肯弄險。」(《三國演義》第95回)諸葛亮棄捷徑而兜大圈子,延緩了進攻時間,難以出敵不意,.而且導致疲眾勞師,結果讓勁敵司馬懿有出兵之機會,'苦心準備多年的進攻毀於一旦。
諸葛亮的失當告誡了現代的決策者,必須正確處理以下幾個關係:
《1》冒險和謹慎
冒險和謹慎似乎對立,其實就作為成功的因素而言,它們卻是相輔相成的。成功需要謹慎,但也需要冒險。謹慎固然可取,但要依時依地而行。在行動準備階段,比如調查研究情況,制定初步方案,比較優選方案,要力求謹慎。但最後的決斷和執行則要敢於冒險。因為決策者所面對的是許許多多經常在變化的未知因素,同時主客觀條件可能只是相對成熟而已。決策者不能無限期地等待。當成功的可能一旦出現,就應該果斷行動。謹慎不等於萬無一失,不等於因循襲故,也不等於保守等待。

案例2:官渡大戰前夕,形勢對曹操十分不利。當時袁紹已經消滅了公孫瓚,占有幽、冀、青、并四個州的廣大地盤,軍隊達到幾十萬,成了北方勢力最大的割據集團。
正如(後漢書,袁紹傳)記載:「合川之地,收英雄之士,擁百萬之眾」,被稱為「一時之傑」。處於明顯劣勢的曹操,心有猶豫,難以決策是否應與袁紹對抗。軍師郭嘉將曹操與袁紹二人的優缺點兩相比較如下:
袁紹 曹操 曹操優勝之處
繁禮多儀 體任自然 道勝
逆動 順率 義勝
政以寬濟 政以猛糾 治勝
外寬內忌、所任多親戚 外簡內明、用人唯才 度勝
多謀少決 得策輒行 謀勝
專收名舉 至誠待人 德勝
恤進忽遠 慮無不週 仁勝
聽設惑亂 浸潤不行 明勝
是非混淆 法度嚴明 文勝
好為虛勢、不知兵要 以少克眾、用兵如神 武勝
聽了郭嘉分析後,曹操覺得自己有獲勝的可能,於是下定決心,在袁紹十倍於己的兵力面前,毅然應戰,最後終獲勝利。這說明風險分析的重要,以及曹操善於處理謹慎和冒險的關係。

經營的決策與此脈絡相通。一旦看準,就大膽行動,是許多成功企業家的經驗談。
案例3:1949年包玉剛偕同家屬遷居香港。他父親原本希望他經營房地產業。但包玉剛認為房地產只能坐地收租,容易被人奪走,而船務則是世界性的業務,其資產可隨時轉移到其他國家,不怕政治影響,而且船務涉及範圍甚廣,科技;保險、經濟、政治、貿易財務,十幾乎無所不包,是一項很有發展的事業。於是,已經有了四個孩子的包玉剛,不顧家屬、親友的勸阻,於1955年毅然決定轉營航運業,終於由一條舊貨船起家發跡,直至登上「世界船王」的寶座。
《2》冒險和收益
冒險和收益互相關聯,出奇和勝利相輔而生。戰場上的危途險地,常常被人們認為與勝利絕緣,因而正是敵人將帥思惟判斷的死角和不虞之地,進而也變成了敵人防禦上的「漏隙」。出奇意味著承擔風險、勇闖難關,但是誠如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所說:「幸運喜歡照顧勇敢的人」。地獄的入口處正是通往天堂的大門。
古人有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險中有夷,危中有利,越大的危險往往含有越大的勝利。倘要創立驚人的戰績,必須敢於冒險,鄧艾偷渡陽平迅速逼降蜀國,就是一個典型的戰例。
企業家的風險決策,畢竟不同於賭博中的孤注一擲,不同於投機者的僥幸取勝。為了對出奇、創新中必然出現的風險沈著應戰,企業家必須熟悉企業的經營環境神經營過程,把握其中的關鍵,深謀遠慮,掌握機會,同時盡可能地解析自己的方案,制訂切實可行的應急措施。

《3》冒險和勇氣
從某種角度來看,冒險就是勇於探索勇於實踐;從決策謀略而言,冒險則是一種勇氣、魄力。諸葛亮心理特徵上的過於謹慎,源於思想上的壓力。他蒙受劉備知遇和託孤之恩,執掌蜀國軍政大權,年復一年慘淡經營,以冀完成統一大業。而對手又是強大的魏國。大概就是在這種嚴峻形勢下的超常報效心和責任心,使得他在自已的事業面前,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但怕有失,過於小心謹慎,他的事必親躬與此也有關係。至於說他平生如此,其實也不盡然。在他事業的前半生,他先是孤身入吳,繼而取西川,奪漢中都表現了大智大勇。他的過於小心,從時間上看,是在劉備死後,從事業上說,表現在歷次北伐之上。即使這時,他也還是有隙必乘,有利必取,進則使敵不敢戰,退則使敵不敢追,始終掌握著戰場上的主動。
總而言之,冒險需要勇氣,但是僅有勇氣還不足夠。冒險不等於蠻幹,敢冒風險不等於毫無準備的硬闖,冒險者必須做好能力所及的準備,制定應變措施。梁山泊派去祝家莊探莊的不只是石秀一人,還有錦豹子楊林。楊林只挑大路硬闖,被祝家莊所捉。石秀深諳投石問路的訣竅,懂得見機行事,才會化險為夷。冒險也不等於否定科學。事實上,只有講究科學,才可以提高冒險的成功率。魏延對第一次蜀漢北伐路線的建議,正是建立在對當時各種因素比較切合實際的分析上。又如鄧艾的奇襲,也是抓住了蜀國防守上的漏洞。
另一方面,冒險也不等於意氣用事。劉備為了報自己結拜兄弟的私仇,一定要出兵伐吳,進行了戰略上的一次大冒險,結果慘敗。在這裡,是感情的潮水摧毀了他理智的思維,也提醒後人:決策者要首先戰勝自己在重大問題上,絕對不能憑自己一時的感情衝動而貿然行動。為了一時之氣,「拔劍而起」、「挺身而鬥」,只不過識匹夫之勇。真正的大英雄,應該是「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在企業之間激烈的競爭中,有時可能落後,有時甚至遭受失敗。是為了爭面子、睹意氣而不顧一切去冒險?還是冷靜思考,找出原因,採取有效措施,超過和戰勝對方?明智的管理者,必然會選擇後者。請記住莎士比亞的一句話:「人的感情和炭相同,燒起來,得想辦法叫它冷卻。」

最後,本文擬談談風險預防之道。《論語》上有一句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中國有一句成語:「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因為世事多變化,「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甚至連「煮熟的鴨子」都可能會「飛」了,這類成語和俗語充分凸顯出國人的風險意識。對於風險來說。就是要預先想好預防之道。談到「預防」,或許不妨打個比方。俗話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簡單的說,預防就是不讓這星星之火發生的「正本清源」作法。西洋有一句眾人耳熟能詳的俗話:「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這句話的意義表示世上有諸多觀念,其實是自古以來早就已有,也就是所謂的common sense(常識)。既然「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是common sense,為什麼真正身體力行的人卻似乎並不多見?換句話說,屬於common sense的事為什麼不能成為common practice?問題到底何在呢?信手拈來,至少可歸納出如下數點理由:
(1)有人認為是由於人們樂觀天真的隨遇而安心態使然,也有人認為是大多數人不知預防的方法,只好隨他。譬如許多熱帶民族就是如此;
(2)「預防」的觀念並非天賦而是後天經過教導才有的概念。由於人類有「趨吉避凶」、「好逸惡勞」的人性,如果沒有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凡事都能預作準備,則當養成得過且過的習性之後,就不易更改。
(3)另外有些人總是自以為不會那麼「衰」,偏偏「不信邪」。換句話說,雖然西方管理界盛行「墨菲定律」(Murphy‘s Law):「任何有可能會發生的事,遲早會發生。」(If anything can happen,it will)。但是自己絕不會是那個倒楣鬼。
其實古人十分有預防的觀念,例如,中國古代有一本醫書《黃帝內經》,據考證成書於戰國或西漢時期,其中素問篇的四氣調神論中有如下一段話:「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兵,不亦晚呼!」這種觀念或許是促成中國人食補盛行的原因。1996年,一本由日本人春山茂雄醫師所寫,一本名為《腦內革命》的書,意外的在日本造成轟動,銷售量突破300萬本。春山醫師在該書中主張「不生病的醫療」,他說目前醫師所進行的醫療之中實際治癒的疾病大約只佔全部的20%,其餘的80%可說是只是浪費醫療費而已。在東方醫學中有所謂「未病」一語,意指即將生病之前的徵兆,使這樣的人「不要生病」正是東方醫學的目標。1987年春山茂雄在神奈川縣大和市開設田園都市厚生醫院,自任院長,採行融合東西方醫學的治療及健康指導方式,廣受好評。
事實上,在日常生活方面,有許多事如果當事人有預防的概念與警覺性,可避免事後付出高昂的代價來補救。例如,近些日子以來,常見電視上有一則公益廣告,教導民眾萬一發生燙傷事件之時的處理要訣:「沖、洗、脫、醫、送」,筆者認為這則廣告的用心良苦,然而與其強調事後的處理作法,何不教導民眾隨時注意自身的安全的方法,必然會讓燙傷事件降至最低的程度。又如電視上有政府某主管單位建議消費者「在進入公共場所之前,應先注意緊急出口」之類的宣導。筆者認為較理想的狀況是主管單位制訂出防火材質的標準以及消防設施的各項規定,強制業主遵行,不合格者不發給營業執照。另一方面,鼓勵業主能發揮道德良心,主動為顧客著想,提供安全措施,否則倒不如定期加強公共場所的安全器材的檢查,讓安全疑慮根本消失。其實真正治本之道是民眾本身具有危樓不入的安全意識。孔老夫子就曾訓誡我們:「危邦不入,亂邦不居」,換成現代的事例,就是不到安全措施不合格的公共場所,例如KTV、戲院、百貨公司之類的地方,正是確保自己不致遭受意外傷害的最佳途徑,就是預防觀念的應用。又如在過春節的假期裡,能夠堅持節制自己的飲食,就不至於事後為增胖的身體花大筆的費用進行瘦身。
成語故事「曲突徙薪」正是一般人欠缺預防觀念的最佳釋例。故事大意是說「有一位客人看到主人廚房的灶,煙囪直下灶肚,同時灶旁還放了一大堆的柴薪,他覺得這樣很容易引起火災。便勸主人把灶改裝曲突,並且把柴薪搬至離灶遠一點的地方。可是主人不聽他的勸告。後來,真的發生火災了,幸經鄰居幫忙奮勇救火,才未釀成大災禍。事後主人便厚賞幫他滅火的人,卻把建議「曲突徙薪」來防範火災的客人忘記了。」當公司陷如經營危機的時候,如果哪一位管理者能將公司振衰起弊、轉危為安,必將受到大家的推崇,美國克萊斯勒汽車公司的艾科卡就是如此而名噪一時。其實最高明的管理者應是能洞著機先、消弭問題於無形的人。古書上說:「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可嘆的是假如有人將黃帝內經的預防觀念運用於管理,這種有預防意識的人,竟然無從顯示其高明的管理藝術,因為在問題未發生之前,就已經被他防範了,民眾又如何察覺他的遠見與貢獻呢?這或許稱得上是管理上最為弔詭的事之一了。俗話說:「危機就是轉機」,出現危機的同時也存在著飛躍的契機。到底會變成哪一種狀況,則有賴當事人對於變革之道的理解力與適應力的智慧了。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轉載《再別康橋》 賞析

《再別康橋 》 賞析 作者 :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1928.11.6 中國上海   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像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麵,郊寒島瘦” (" 長袍白麵 , 郊寒島瘦”是說孟郊、賈島二人的詩寫得古樸生澀、清奇苦僻,不夠開朗豪放。 ) 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其抒發的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節詩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著淡淡的哀愁。最後的“西天的雲彩”,為後面的描寫布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這節詩為整首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心頭蕩漾。”這節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樹在古詩

從胡適新詩《老鴉》說起

胡適新詩《老鴉》 一 我大清早起, 站在人家屋角上啞啞的啼 人家討嫌我,說我不吉利;── 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歡喜!   二   天寒風緊,無枝可棲。 我整日裡飛去飛回,整日裡又寒又饑。── 我不能帶著鞘兒,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飛; 不能叫人家繫在竹竿頭,賺一把小米!   胡適早年自美返國,看到社會上種種不合理的現象,常在演講、為文時提出批評,因此引起很多被批評者的不滿,甚至招來種種打擊。所以他自比為烏鴉,老是啞啞地對著人叫,別人見了牠就大不吉利。烏鴉討人厭,但是胡適卻堅定地說: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歡喜!輕柔悅耳,人們都喜歡聽﹔但他卻寧願當烏鴉,不肯阿諛諂媚,討人們歡喜。他要把社會上種種不合理的現象暴露出來,以謀求改善,即使因此而使自己處境惡劣,無枝可棲、又寒又飢,但他也不屈服、不改變,仍然堅定的說 「 我不能帶著鞘兒,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飛、不能叫人家繫在竹竿頭,賺一把黃小米。 」 因為他不是鴿子,也不是小鳥,他本來就是烏鴉,他就是要當烏鴉。這首詩裡的老鴉可以看作是他自己的化身;他借老鴉向世人宣示─不管你們喜不喜歡,我還是堅持說我該說的話;不管處境如何困難,我還是堅持我該做的事 ! 這種精神正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名言「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具體表現 。 為什麼烏鴉討人厭 , 被人認為不吉利呢 ?大師胡適經常說自己有歷史癖,而我則有考據僻 。 喜歡就一些趣味雅(trivia)的小事打破砂鍋追到底 。 經過一番搜尋,發現烏鴉討人厭的理由如下: 除了烏鴉全身烏黑,叫聲嘶啞難聽,而且常常成群結隊地邊飛邊叫,據說烏鴉的嗅覺特別靈敏,人或畜瀕臨死亡,他 ( 牠 ) 的身上就會散發出一種特殊的氣味,烏鴉就聞味而來。可是人們誤解了牠,認爲是牠的到來才造成死亡事件的産生。所以人們認爲烏鴉叫是不祥之兆。   偶然讀到著名唐代詩人杜甫《奉贈射洪李四丈》的詩 ,提到有烏鴉在友人房上叫,他恭維友人道: " 丈人屋上烏,人好烏亦好。 " 元稹的《大嘴烏》詩和白居易《和大嘴烏》詩再再顯示唐人普遍認為烏鴉是吉祥鳥,烏鴉的出現必定帶來喜慶,因而對烏鴉有著熱愛和敬畏的感情。另一方面 ,唐人 認為烏鴉覓食反哺其母,這種行為與儒家思想契合。例如白居易的《慈烏夜啼》對於烏鴉讚賞有加 : " 慈烏失其母,

白居易的《花非花》究竟是什麽意思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這首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花非花》在五十多年前我讀書的時候就已經於音樂課中學過 ,至今還沒忘記它的旋律 。 不過對於詞句的意思卻是不甚了了。最近我著迷台詩宋詞的學習,上網查這首詩的翻譯,發現有多家不同的解讀,詩人的《花非花》到底想說什麼呢?感到十分有趣,特將結果整理與同好分享 。    白居易詩不僅以語言淺近著稱,其意境亦多顯露,但這首《花非花》卻句式奇特,且通篇取譬,十分含蓄,甚至迷離,堪稱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朦朧詩的代表,在白詩中確乎是一個特例。因此對於這首詩到底想表達甚麼 , 充滿好奇 。 詩取前三字爲題,近乎“無題”。首二句應讀作“花——非花,霧——非霧”,先就給人一種捉摸不定的感覺。“非花”、“非霧”均系否定,卻包含一個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霧。因此可以說,這是兩個靈巧的比喻。語意雙關,富有朦朧美是這首小詞的最大特點。霧、春夢、朝雲,這幾個意象都是朦朧、飄渺的,意象之間又故意省略了銜接,顯出較大的跳躍性,文字空靈,精煉,使人咀嚼不盡,顯示了詩人不凡的藝術功力。但是,從“夜半來,天明去”的敘寫,可知這裏取喻於花與霧,在於比方所詠之物的短暫易逝,難持長久。如果單看“夜半來,天明去”,頗使讀者疑心是在說夢。但從下句“來如春夢”四字,可見又不然了。“夢”原來也是一比。這裏“來”、“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啓下作用,由此生發出兩個新鮮比喻。“夜半來”者春夢也,春夢雖美卻短暫,於是引出一問:“來如春夢幾多時?”“天明”見者朝霞也,雲霞雖美卻易幻滅,於是引出一歎:“去似朝雲無覓處”。   有人主張這首詞通篇都是隱語, 主題當是詠官妓 。當時各級官府都有一定數目的官妓,供那些官僚們驅使。首句“花非花”是說官妓的容顏如花,但又並非真花。次句“霧非霧”中“霧”字是雙關。借“霧”為“婺”。“婺女”即女宿星。因官妓女性,上應女宿,但又並非雲霧之霧。    “ 夜半來,天明去”既是詠星,也是說人。語意雙關,而主要是說人。唐宋時代旅客招妓女伴宿,都是夜半才來,黎明即去。因此,她來的時間不多,旅客宛如做了一個春夢。她去了之後,就像清晨的雲,消散得無影無蹤。官妓不同于一般的妓女,更不同于正式的妻子,她們與官僚之間互為依存,但關係又不便十分密切,只能以夜來明去為限,可謂會短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