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林琳2008年12月14日電)已經被房貸風暴、信評弊端及衍生金融產品帶給全球金融機構的問題攪和得信用掃地的華爾街,又爆出投資大亨馬多夫在挖東牆補西牆的運作下造成投資人數百億美元的虧損。
曾任美國那斯達克主席的馬多夫(Bernard Madoff)11 日被紐約檢察官以詐欺罪起訴。檢調人員根據搜得的證據估計,馬多夫造成投資人的損失金額可能超出500 億美元。許多投資人在馬多夫被捕之後才發覺自己是馬多夫精心設計的請君入甕騙局的受害者。
根據美國媒體的報導,馬多夫經營的證券投資公司及投資顧問公司過去幾年吸金的對象包括國際銀行、對沖基金及富有的私人投資者。許多有名望有身價的富豪把資金交給馬多夫操作,除了有厚利可圖,也是基於優越感作祟,因為馬多夫塑造出只接納圈內人的印象。
馬多夫深諳上流社會人士的優越感與虛榮心。他旗下的經紀人不只深入紐約、達拉斯、芝加哥、波士頓等地上流社會,也在生活優裕退休人口眾多的佛羅里達州建立客戶網絡。
在高爾夫球場或是酒會上,馬多夫投資理財的高明之處常常成為看似不經意的話題。馬多夫運用親朋好友及工作上的舊識替他傳播耳語。許多受到投資厚利吸引的人急於加入的一項重要原因是:想擠入馬多夫所接納的夠格人士的小圈子。
美國媒體披露,這些夠格人士包括擁有紐約大都會球團的地產大亨威爾朋(Fred Wilpon)、前通用汽車金融服務公司負責人梅爾金(J. Ezra Merkin)及曾經在華爾街擔任分析師的金融界人士。
財經專家茲維格(Jason Zweig)在華爾街日報的金融專欄中指出,馬多夫強調「隱密性」,讓他的投資客戶受惑於神秘感及圈內人的優越感。他所形容的馬多夫請君入甕的過程,猶如騙術電影情節,一位被介紹是「大人物」的投資專家在私人俱樂部或是其他上流人士聚會的場合吹噓靠著馬多夫投資理財大發利市,待聽者上鉤之後,再強調「必須經由邀請才能入會,我也許可代為安排。」
茲維格指出,一些投資人把鉅款交給馬多夫操作,每個月穩得大約一個百分點的投資獲利,他們只看到獲利豐厚卻沒有考慮到這種一、二十年都穩賺不賠的投資是不是「好得令人難以置信」。其實投資人可以針對投資標的獲得有用的資訊,他們卻視而不見。
馬多夫其實是隱瞞鉅額虧損的情況下付給投資人高利,再以高獲利的假象騙取更多的投資。他用不斷加入的新投資人的資金來付厚利給前期投資者。這種手法其實並不新奇,1920 年在波士頓爆發的「龐氏騙局」就是以高獲利騙人上鉤。
龐氏(Charles Ponzi)以保證 45 天內獲得 50% 的投資獲利或是 90 天內投資金額可翻出兩倍來引誘投資人,在 6 個月內就有大約 40,000 人投資了 1,500萬美元。不過,美國聯邦調查單位發現龐氏操作手法可疑,「龐氏騙局」在幾個月內即破局,投資人的資金已縮水到初期投資的1/3。
馬多夫操作騙局比起當年的龐氏更是大手筆,連歐洲都有投資人入甕。英國的(Bramdean Alternatives)的投資組合有9%投入馬多夫的基金,日內瓦(Banque Benedict Hentsch)也投資了4,750萬美元。另外,法國的巴黎銀行(BNP)、總部設在東京的野村控股公司(Nomura)及蘇黎世的「新私人銀行」(Neue Privat Bank)都是受害人。
檢調單位認為這樁騙局的背景可能不單純,除了馬多夫的兩個兒子,許多關連人員也可能成為被調查的對象。馬多夫案是 2001 底爆發的「恩龍」案之後又一樁重創華爾街信用的大騙局。如果拍成電影,馬多夫騙局的錯綜複雜可能不下於揭露「恩龍」案始末的「恩龍:房間裡的狡獪之徒」(Enron:The Smartest Guys in the Room)。
,,,,,,,,,,,,,,,,,,,,,,,,,,,,,,,,,,,,,,,,,,,,,,,,,,,,,,,,,,,,,,,,,,,,,,,,,,,,,,,
伯納德•馬多夫(Bernard L. Madoff,1938年4月29日-),是美國金融界經紀,前納斯達克主席,後開了自己的對沖基金-馬多夫對沖避險基金,作為投資騙局的掛牌公司。因為設計一種龐茲騙局(層壓式投資騙局),令投資者損失500億美元以上, 其中包括眾多大型金融機構。馬多夫的騙局是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等機構的監管之下長期運作而未被察覺。英國金融時報引述消息人士說,匯豐控股於是次馬多夫詐騙案潛在風險可能負責15億美元。
馬多夫己婚,有兩個兒子現任職其公司高層。
2008年12月12日,被逮捕,坦承11項罪名,認罪收押,編號61727-054,等待2009年6月16日的審判結果。
[編輯] 受害者及損失金額
Fairfield Greenwich集團75億美元
萬通金融集團旗下的對沖基金Tremont公司33億美元
桑坦德銀行(Santander)28.7億美元
奧地利銀行(Bank Medici AG )21億美元
Ascot Partners18億美元
紐約投資公司「Access International Advisors」14億美元
富通(Fortis Group)13.5億美元
瑞士銀行10億美元
HSBC10億美元
瑞士BENBASSAT & CIE私人銀行9.35億美元
Primeo SelectFund8.35億美元
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4.5億歐元(6.05億美元)
皇家蘇格蘭銀行6億美元
紐約大都會隊老闆威爾彭(Fred Wilpon)
通用汽車金融服務公司(GMAC)董事長莫金(Ezra Merkin)
費城老鷹隊前老闆布拉曼(Norman Braman)
法國巴黎銀行3億5000萬歐元
Man Group3.6億美元
野村控股
Kingate全球基金
葉史瓦大學
Maxam資本管理公司
[編輯] 外部參考
馬多夫騙案 匯控或損77.5億
馬多夫案受害名單不斷擴大
納指前主席(Bernard Madoff)騙局瑞士蝕328億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C%AF%E7%B4%8D%C2%B7%E9%A6%AC%E5%A4%9A%E5%A4%AB&variant=zh-tw"
馬多夫案 美國金融危機再添一記重拳
【編譯于倩若/綜合紐約十九日電】
美國那斯達克(Nasdaq)交易所董事局前主席馬多夫(Bernard Madoff) 500億美元詐騙案的受害者不斷冒出,曾因強力掃蕩投資詐欺案博得「華爾街警長」美名的前紐約檢察長史匹哲也受牽連。就連山姆大叔也是這樁世紀騙局的受害者,因為美國國稅局(IRS)稅收可能因此短少170億美元。全球馬多夫案受害人估計達數千人之多,其中包括退休者、名人乃至世界上一些最富有的人。眾多富豪和名人均在這個無恥的資金經理人的受害者之列。
紐約時報引述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PR)的報導指出,史匹哲本周在一場假日派對上承認,其家族掌控的不動產公司有投資馬多夫,但報導並未揭露該公司的虧損金額。
多位會計專家說,在馬多夫「龐氏騙局」中損失鉅款的投資人最終將少繳很多稅,甚至可能有資格獲得退款。根據部分估計,IRS可能因此少收高達170億美元的稅。Bryan Cave律師事務所稅務合夥人貝瑞說:「這是聯邦、州與地方官員將必須面對又一重擔。」
此外,投資人可能寄望聯邦授權的保險基金對受害人紓困,但這項計畫沒錢支應所有的索賠要求。
馬多夫使IRS的困境雪上加霜,失業率攀高意味繳薪資稅的勞工變少,房價直直落也導致財產稅銳減。據穆迪公司的Economy.com估計,經濟衰退迄今已導致聯邦政府在止於11月的一年內,稅收少掉2,000億美元。馬多夫案件無疑是對已飽受金融危機重擊的美國再添一記重拳。
拿紐約為例,華爾街成千上萬的員工丟飯碗,加上大型投資公司陸續公布鉅額虧損,紐約州審計長狄納波里推估,到2010 年3月,該州稅收將至少減少35億美元。
全美的馬多夫案受害人正想盡辦法想拿回一部分的錢,由業界出資、政府成立以避免投資人受騙的證券投資人保護公司(SIPC)可能實現部分受害人的願望。符合資格的投資人最多可從該組織獲得50萬美元的退款。
【2008-12-20 經濟日報】
,,,,,,,,,,,,,,,,,,,,,,,,,,,,,,,,,,,,,,,,,,,,,,,,,,,,,,,,,,,,,,,,,,,,,,,,,,,,,,
美國那斯達克交易所董事局前主席馬多夫 (Bernard Madoff)所設下的騙局,不僅讓一些富人的資產瞬間蒸發,還鬧出人命,十足一幅「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寫照。
更諷刺的是:貪財的騙人者目前只是被軟禁在豪宅,繼續過著奢華的生活,而被騙者的日子卻已愁雲慘霧。電影中壞人做盡壞事卻長命百歲,好人受盡屈辱卻含冤夭壽的場景,竟在真實的生活中上演。
其實,20多年前發生在我國的鴻源事件,以及這次的馬多夫事件,本質差異不大,只是犯罪者的背景不同,受害者有別;在鴻源事件中受傷的多是中產階級,而在馬多夫事件誤入陷阱者多是富人。
同樣的事件,卻在不同的時空複製、重演,有一點錢的人、很有錢的人都被騙,根源在於過於貪婪、物慾無窮。不少富人擁有數代都用不完的錢,卻還想擁有更多,以致一步步走入陷阱,最後賠上財富,甚至是寶貴的生命。
從美國金融機構倒閉引起的全球金融風暴,以及知名基金經理人竟是詐騙嫌疑犯的事件中,大家應會得到一些啟示,那就是:由美國華爾街財經專家所建構的投資理論,到底行得通嗎? 理財的風險,應如何規避?
為了避免風險,不論是自行投資理財,或者是委託專業人士理財,第一要務都是必須克服貪念,不要想著一夕致富,要懂得見好就收,投資報酬率達到一定目標,就得斷然停利出場。也就是說,培養定力,克服人性弱點,才是投資者入門的基本功。
另外,不宜過度迷信名嘴專家,要多方搜集資訊,堅持低檔分批布局,高檔分批出場的操作策略,當股市氣氛愈是熱絡,絕大多數投資者愈是樂觀之際,持股比率反而要降到最低。
名嘴專家之話不能盡信,主因是人間之事複雜多變,國際政經局勢、產業科技的變化、企業主的決策與健康,都會影響股價,專家尚不能預測自己的未來,那會有能力掌控這些變數,預知股市未來的走勢?
按經驗、按理論,股市慘跌至此,應是危機入市的時點。但這次金融風暴的強度史無前例,台塑集團、奇美集團、鴻海集團等企業界的常勝軍,也被吹得陣腳大亂,若名將如雲的企業集團仍束手無策,投資人何必過於逞強?
另一個不能掉以輕心的理由是:誰知道是不是還有更大的危機緊隨在後。這時相對理想的操作策略,應是少量持股、波段操作,靜下心觀察世局變化,選擇最理想的時機加碼。 【2008-12-26 經濟日報】
曾任美國那斯達克主席的馬多夫(Bernard Madoff)11 日被紐約檢察官以詐欺罪起訴。檢調人員根據搜得的證據估計,馬多夫造成投資人的損失金額可能超出500 億美元。許多投資人在馬多夫被捕之後才發覺自己是馬多夫精心設計的請君入甕騙局的受害者。
根據美國媒體的報導,馬多夫經營的證券投資公司及投資顧問公司過去幾年吸金的對象包括國際銀行、對沖基金及富有的私人投資者。許多有名望有身價的富豪把資金交給馬多夫操作,除了有厚利可圖,也是基於優越感作祟,因為馬多夫塑造出只接納圈內人的印象。
馬多夫深諳上流社會人士的優越感與虛榮心。他旗下的經紀人不只深入紐約、達拉斯、芝加哥、波士頓等地上流社會,也在生活優裕退休人口眾多的佛羅里達州建立客戶網絡。
在高爾夫球場或是酒會上,馬多夫投資理財的高明之處常常成為看似不經意的話題。馬多夫運用親朋好友及工作上的舊識替他傳播耳語。許多受到投資厚利吸引的人急於加入的一項重要原因是:想擠入馬多夫所接納的夠格人士的小圈子。
美國媒體披露,這些夠格人士包括擁有紐約大都會球團的地產大亨威爾朋(Fred Wilpon)、前通用汽車金融服務公司負責人梅爾金(J. Ezra Merkin)及曾經在華爾街擔任分析師的金融界人士。
財經專家茲維格(Jason Zweig)在華爾街日報的金融專欄中指出,馬多夫強調「隱密性」,讓他的投資客戶受惑於神秘感及圈內人的優越感。他所形容的馬多夫請君入甕的過程,猶如騙術電影情節,一位被介紹是「大人物」的投資專家在私人俱樂部或是其他上流人士聚會的場合吹噓靠著馬多夫投資理財大發利市,待聽者上鉤之後,再強調「必須經由邀請才能入會,我也許可代為安排。」
茲維格指出,一些投資人把鉅款交給馬多夫操作,每個月穩得大約一個百分點的投資獲利,他們只看到獲利豐厚卻沒有考慮到這種一、二十年都穩賺不賠的投資是不是「好得令人難以置信」。其實投資人可以針對投資標的獲得有用的資訊,他們卻視而不見。
馬多夫其實是隱瞞鉅額虧損的情況下付給投資人高利,再以高獲利的假象騙取更多的投資。他用不斷加入的新投資人的資金來付厚利給前期投資者。這種手法其實並不新奇,1920 年在波士頓爆發的「龐氏騙局」就是以高獲利騙人上鉤。
龐氏(Charles Ponzi)以保證 45 天內獲得 50% 的投資獲利或是 90 天內投資金額可翻出兩倍來引誘投資人,在 6 個月內就有大約 40,000 人投資了 1,500萬美元。不過,美國聯邦調查單位發現龐氏操作手法可疑,「龐氏騙局」在幾個月內即破局,投資人的資金已縮水到初期投資的1/3。
馬多夫操作騙局比起當年的龐氏更是大手筆,連歐洲都有投資人入甕。英國的(Bramdean Alternatives)的投資組合有9%投入馬多夫的基金,日內瓦(Banque Benedict Hentsch)也投資了4,750萬美元。另外,法國的巴黎銀行(BNP)、總部設在東京的野村控股公司(Nomura)及蘇黎世的「新私人銀行」(Neue Privat Bank)都是受害人。
檢調單位認為這樁騙局的背景可能不單純,除了馬多夫的兩個兒子,許多關連人員也可能成為被調查的對象。馬多夫案是 2001 底爆發的「恩龍」案之後又一樁重創華爾街信用的大騙局。如果拍成電影,馬多夫騙局的錯綜複雜可能不下於揭露「恩龍」案始末的「恩龍:房間裡的狡獪之徒」(Enron:The Smartest Guys in the Room)。
,,,,,,,,,,,,,,,,,,,,,,,,,,,,,,,,,,,,,,,,,,,,,,,,,,,,,,,,,,,,,,,,,,,,,,,,,,,,,,,
伯納德•馬多夫(Bernard L. Madoff,1938年4月29日-),是美國金融界經紀,前納斯達克主席,後開了自己的對沖基金-馬多夫對沖避險基金,作為投資騙局的掛牌公司。因為設計一種龐茲騙局(層壓式投資騙局),令投資者損失500億美元以上, 其中包括眾多大型金融機構。馬多夫的騙局是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等機構的監管之下長期運作而未被察覺。英國金融時報引述消息人士說,匯豐控股於是次馬多夫詐騙案潛在風險可能負責15億美元。
馬多夫己婚,有兩個兒子現任職其公司高層。
2008年12月12日,被逮捕,坦承11項罪名,認罪收押,編號61727-054,等待2009年6月16日的審判結果。
[編輯] 受害者及損失金額
Fairfield Greenwich集團75億美元
萬通金融集團旗下的對沖基金Tremont公司33億美元
桑坦德銀行(Santander)28.7億美元
奧地利銀行(Bank Medici AG )21億美元
Ascot Partners18億美元
紐約投資公司「Access International Advisors」14億美元
富通(Fortis Group)13.5億美元
瑞士銀行10億美元
HSBC10億美元
瑞士BENBASSAT & CIE私人銀行9.35億美元
Primeo SelectFund8.35億美元
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4.5億歐元(6.05億美元)
皇家蘇格蘭銀行6億美元
紐約大都會隊老闆威爾彭(Fred Wilpon)
通用汽車金融服務公司(GMAC)董事長莫金(Ezra Merkin)
費城老鷹隊前老闆布拉曼(Norman Braman)
法國巴黎銀行3億5000萬歐元
Man Group3.6億美元
野村控股
Kingate全球基金
葉史瓦大學
Maxam資本管理公司
[編輯] 外部參考
馬多夫騙案 匯控或損77.5億
馬多夫案受害名單不斷擴大
納指前主席(Bernard Madoff)騙局瑞士蝕328億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C%AF%E7%B4%8D%C2%B7%E9%A6%AC%E5%A4%9A%E5%A4%AB&variant=zh-tw"
馬多夫案 美國金融危機再添一記重拳
【編譯于倩若/綜合紐約十九日電】
美國那斯達克(Nasdaq)交易所董事局前主席馬多夫(Bernard Madoff) 500億美元詐騙案的受害者不斷冒出,曾因強力掃蕩投資詐欺案博得「華爾街警長」美名的前紐約檢察長史匹哲也受牽連。就連山姆大叔也是這樁世紀騙局的受害者,因為美國國稅局(IRS)稅收可能因此短少170億美元。全球馬多夫案受害人估計達數千人之多,其中包括退休者、名人乃至世界上一些最富有的人。眾多富豪和名人均在這個無恥的資金經理人的受害者之列。
紐約時報引述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PR)的報導指出,史匹哲本周在一場假日派對上承認,其家族掌控的不動產公司有投資馬多夫,但報導並未揭露該公司的虧損金額。
多位會計專家說,在馬多夫「龐氏騙局」中損失鉅款的投資人最終將少繳很多稅,甚至可能有資格獲得退款。根據部分估計,IRS可能因此少收高達170億美元的稅。Bryan Cave律師事務所稅務合夥人貝瑞說:「這是聯邦、州與地方官員將必須面對又一重擔。」
此外,投資人可能寄望聯邦授權的保險基金對受害人紓困,但這項計畫沒錢支應所有的索賠要求。
馬多夫使IRS的困境雪上加霜,失業率攀高意味繳薪資稅的勞工變少,房價直直落也導致財產稅銳減。據穆迪公司的Economy.com估計,經濟衰退迄今已導致聯邦政府在止於11月的一年內,稅收少掉2,000億美元。馬多夫案件無疑是對已飽受金融危機重擊的美國再添一記重拳。
拿紐約為例,華爾街成千上萬的員工丟飯碗,加上大型投資公司陸續公布鉅額虧損,紐約州審計長狄納波里推估,到2010 年3月,該州稅收將至少減少35億美元。
全美的馬多夫案受害人正想盡辦法想拿回一部分的錢,由業界出資、政府成立以避免投資人受騙的證券投資人保護公司(SIPC)可能實現部分受害人的願望。符合資格的投資人最多可從該組織獲得50萬美元的退款。
【2008-12-20 經濟日報】
,,,,,,,,,,,,,,,,,,,,,,,,,,,,,,,,,,,,,,,,,,,,,,,,,,,,,,,,,,,,,,,,,,,,,,,,,,,,,,
美國那斯達克交易所董事局前主席馬多夫 (Bernard Madoff)所設下的騙局,不僅讓一些富人的資產瞬間蒸發,還鬧出人命,十足一幅「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寫照。
更諷刺的是:貪財的騙人者目前只是被軟禁在豪宅,繼續過著奢華的生活,而被騙者的日子卻已愁雲慘霧。電影中壞人做盡壞事卻長命百歲,好人受盡屈辱卻含冤夭壽的場景,竟在真實的生活中上演。
其實,20多年前發生在我國的鴻源事件,以及這次的馬多夫事件,本質差異不大,只是犯罪者的背景不同,受害者有別;在鴻源事件中受傷的多是中產階級,而在馬多夫事件誤入陷阱者多是富人。
同樣的事件,卻在不同的時空複製、重演,有一點錢的人、很有錢的人都被騙,根源在於過於貪婪、物慾無窮。不少富人擁有數代都用不完的錢,卻還想擁有更多,以致一步步走入陷阱,最後賠上財富,甚至是寶貴的生命。
從美國金融機構倒閉引起的全球金融風暴,以及知名基金經理人竟是詐騙嫌疑犯的事件中,大家應會得到一些啟示,那就是:由美國華爾街財經專家所建構的投資理論,到底行得通嗎? 理財的風險,應如何規避?
為了避免風險,不論是自行投資理財,或者是委託專業人士理財,第一要務都是必須克服貪念,不要想著一夕致富,要懂得見好就收,投資報酬率達到一定目標,就得斷然停利出場。也就是說,培養定力,克服人性弱點,才是投資者入門的基本功。
另外,不宜過度迷信名嘴專家,要多方搜集資訊,堅持低檔分批布局,高檔分批出場的操作策略,當股市氣氛愈是熱絡,絕大多數投資者愈是樂觀之際,持股比率反而要降到最低。
名嘴專家之話不能盡信,主因是人間之事複雜多變,國際政經局勢、產業科技的變化、企業主的決策與健康,都會影響股價,專家尚不能預測自己的未來,那會有能力掌控這些變數,預知股市未來的走勢?
按經驗、按理論,股市慘跌至此,應是危機入市的時點。但這次金融風暴的強度史無前例,台塑集團、奇美集團、鴻海集團等企業界的常勝軍,也被吹得陣腳大亂,若名將如雲的企業集團仍束手無策,投資人何必過於逞強?
另一個不能掉以輕心的理由是:誰知道是不是還有更大的危機緊隨在後。這時相對理想的操作策略,應是少量持股、波段操作,靜下心觀察世局變化,選擇最理想的時機加碼。 【2008-12-26 經濟日報】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