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水滸

組織定位的抉擇
--主導梁山質變的宋江
引子
宋江是《水滸傳》故事中的靈魂人物。他字公明,在家裡排行第三,祖居鄆城縣宋家村,父親宋太公務農為業,守著田園生活,母親早喪,宋江對父親非常孝順,因為他的面黑身矮,所以有人喚他為黑宋江,或稱「孝義黑三郎」。他自幼讀書,熟諳經史,又長大後更精通刀筆,擅長公文訴狀及權謀策略,在鄆城縣衙做了一名押司;平生最喜歡結交江湖好漢,如有人投奔他或需要他幫忙,只要他的能力所及,從不拒絕,每每排解糾紛,一言九鼎,賠上時間、金錢,不怕麻煩,所以揮金如土,視錢財為身外之物,經常施藥施棺、救濟窮苦。因此山東、河北一帶都聞名仰慕這號人物,大家公稱他為「及時雨」,譬喻他像天上落的及時雨一樣,可以救旱滋潤萬物。
在梁山好漢的眼裡,宋江是江湖義氣的活化身。除了「仗義疏財」,宋江還做過其它許多令江湖好漢交口稱讚的「義舉」。例如晁蓋等人智取生辰綱以後,案子被官府偵破,官府下令立即拘捕晁蓋等人。而晁蓋等人此時還陶醉在勝利後的喜悅之中,對於正迅速逼近的殺身之禍一無所知。是宋江「擔著血海也似干係」,親自飛馬通風報信,救了晁蓋等七人的性命。
宋江自己是不願做「賊」的,但是他欽佩晁蓋等人都是劫富濟貧的好漢,他們劫奪的生辰綱是不義之財,所以宋江冒著殺頭危險救了晁蓋等人。這就是江湖義氣。宋江正是憑著這種江湖義氣,才在江湖上贏得了好名聲,受到江湖好漢的擁戴。

解析
梁山開始時規模(不計地理優點)和書中所寫的其他小山寨差不了多遠,利用這地盤去發展到成為屢挫中央征討軍的一方之霸,不能沒有若干竭力執行的基本原則,否則別說發展,連維持局面,使龍蛇混雜,數目繁多而背景迥異的眾兄弟安然共處也是絕不容易。這種基本原則之一就是「山寨為上,個人居下」 (宋江例外)。凡是對山寨有利之事,無論用任何卑劣手段去達到目標都是正確的。這樣的行事,幹起來多半明目張膽,例如秦明被看中,但秦明被擒後仍不願違反自己的職守,宋江竟然屠洗農村,嫁禍秦明,害得他家散人亡,走投無路而被逼上了梁山。其他如蕭讓、金大堅、徐寧、朱仝、盧俊義諸人都是因為山寨設陷計,方身不由主地上山的。這是「明來」,山寨先議定計劃,始採取行動的。也有「暗去」的,僅某人私下按已意去做,事後書中不一定交代清楚。
晁蓋等人上梁山後,想表示感激是很易理解的,因而有「鄆城月夜走劉唐」的故事。話說那天宋江正要離開衙門返回住所,劉唐早在外面探頭探腦地等他。劉唐問明對方的身份後,兩人便到酒樓慢慢酌談。劉唐隨即遞上書信和黃金百兩。其後宋江被閻婆強拉回去,因而有怒殺閻婆惜等情節,相信讀者熟悉得很,不必在這裡重複細表。
學者馬幼垣指出,梁山首腦人物往往看似愛才若渴,設法招納高手到自己的一邊。聰明如吳用,一旦落草,自然明白鞏固地盤,擴充勢力是個人及山寨的唯一出路。從這種立場去看,宋江的效用便十分明顯。這個江湖上尊稱為「呼保義」和「及時雨」的人物,對各路英雄來說簡直就是一塊磁石,號召力之大無人可以比擬(晁蓋實在差得太遠),有了他在山寨,還愁天下好漢不會聞風來歸嗎?可是按宋江的背景和性格,不到山窮水盡,他怎會落草為寇?劉唐傳書起碼給吳用兩次拖宋江下水的機會:(1)形跡可疑的劉唐大搖大擺的跑到衙門去找宋江,如果沒有暴露宋江與生辰綱事件有關;(2)宋江還金留信並不難預料,那封信或者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這種一石兩鳥之策正需要吳用的才華方想得出來。
由上分析可以合理推測宋江的上山實出於吳用的計謀,讓劉唐代表山寨向宋江致意,正是計謀的一部分。因為宋江由小縣的刀筆衙吏搖身一變成為梁山盜寇之首,轉捩點就在劉唐之來訪而不在宋江之助晁蓋等逃亡,其實宋江去晁家莊通風報信後的發展,他是可以不被牽連進去的。
讀者不妨想想:鄆城縣剛剛發生過鄉紳搶劫陪都留守送給相國的生辰禮物這種轟天動地的大案件,主謀者還拒捕,焚燒莊園,戮殺官軍,終更落草為寇,公然與朝廷作對,這小縣城一定給弄得杯弓蛇影,雞犬不寧,對外人特別防範。糟糕的是,赤髮鬼劉唐不是一般的陌生客,他不但早在此地已曝光有了案底,加上他「一身黑肉,…‥紫黑闊臉,鬢邊一搭株砂記,上面生一片黑黃毛」,本來就易引人注目。當初不正因為他這副尊容,在廟內赤條條睡覺,未及來到晁家莊便被巡邏的都頭雷橫所逮捕嗎?派這樣的一個使者,帶著沉重的百兩黃金,到鄆城門前東張西望地去找宋江,是怎樣也說不過去的。因為山寨既不是無別人可派,讓劉唐糊裏糊塗地去冒被捕的風險是絕對不該的,除非背後另有蹊蹺。
宋江去晁家莊通風報信,匆匆忙忙,說了幾句最重要的話便走,那有機會看清楚莊上的生客。劉唐之於宋江何嘗不然。憑雙方這點非常模糊的印象,錯認的可能性如何能免?這點也是山寨選派使者時所不能不考慮的。
從另一角度來看,宋江在衙門管文書,早晚會知道生辰綱的始末詳情,山寨實在不必擔心他會給蒙在鼓裏。何況劉唐是謀劫生辰綱的始作俑者,既由他出差,他又不是口吃或拙於辭令,那一點宋江想弄清楚的,他都可以解釋明白,何需寫信?即使山寨覺得有封書信才夠禮貌,簡函一紙,如「日前承助,銘感不在言宣,詳情容來者面陳不贅」,不就可以了嗎?何必來一封總報告式的長信?劉唐走後,宋江透一口氣地說:「單是沒做公的看見,爭些兒露出事來。」這件事的處理失策顯而易見。這種重重疊疊的愚笨安排,竟出於料事如神,深思熟慮的吳用,豈不是莫名其妙?
合理的解釋是,吳用故意這樣。吳用主張目標決定手段,這同樣可以用一件日後的事例來說明。揚雄、石秀上梁山前偷雞闖禍,義正辭嚴的晁蓋下令斬決,宋江立刻制止,講了一大套廣開賢路的話。宋江甫說完,吳用即插嘴,站在宋江的一邊,逼得晁蓋知難而退,讓宋江作主。
前述明謝宋江暗懷鬼胎勾當,應該純為吳用的主意,與晁蓋無關。晁蓋原謂:「俺們七人弟兄的性命皆出於宋押司、朱都頭兩個。……早晚將些金銀,可使人親到鄆城縣走一遭。此是第一件要緊的事務。」如何進行全是由吳用辦理,到吳派人送信貽金就光管宋江一人。弄得到朱仝入夥固然理想,但朱仝究竟只是一介中等武夫,對山寨增益有限,招攬他並非急務,現在他既不易與宋江一併兼顧,注意力當然集中在宋江身上。這是從鞏固和發展山寨的立場去看,如果純為報恩,就不應分彼此到完全不管朱全的程度。
或許有人會懷疑如果送信時出了事,劉唐不是很容易被犧牲嗎?或者這是梁山在成長過程當中願意付出的代價。譬如後來梁山之誘逼盧俊義入夥,吳用千方百計把勾結梁山的罪名扣在盧俊義頭上,盧之下獄自然是意料中事。到事情真的發生,梁山卻沒有營救的準備,差點害死了隻手單拳去劫法場的石秀。計劃本身固欠周全,對出差兄弟的安全也實在太大意了,說來還不是梁山只管達到目的,不計較手段和代價的一貫作風。
宋江上梁山時,晁蓋非常歡迎。因為當初晁蓋七人劫生辰綱後,旋即事發。如果不是宋江及時報信和朱仝臨陣通融,他們就算能夠殺出重圍而無傷亡,辛辛苦苦搶回來的珍寶怕很難悉數順利帶出。然而宋江上梁山之後,晁蓋雖貴為寨主,權力卻逐漸被宋江奪去。這一點或許是被稱為「智多星」的吳用事前料想不到的吧!
宋江上梁山的過程是在他殺了閻婆惜而逃亡江湖的時候,在柴進莊上遇見武松,引出武松故事。後來兩個人再相遇於孔家莊,武松就上了二龍山落草,重新導入宋江的故事;宋江從孔家莊往清風寨去投奔花榮,途經清風山遇見三位落草的好漢:燕順、王英、鄭天壽,而因為宋江不慎被捕並連累花榮,引出三好漢劫囚,於是花榮叛變,並且設計誘賺了另一軍官霹靂火秦明入夥,秦明又勸降了鎮三山黃信,一同前去投梁山泊,經過對影山時宋江又收服了呂方、郭盛,而按著在一家酒店遇到石勇。石勇帶了一封宋江弟弟宋清的信,偽造宋父逝世的消息,使宋江慟哭,立即回去奔喪,而把大隊人馬以親筆函薦上梁山。在宋江沒有親自領導的情況下,花榮、秦明、黃信、燕順、王英、鄭天壽、呂方、郭盛、石勇九位好漢上了梁山,這算是以清風山為中心的一幫人馬。
宋江回家奔喪得知是假,於是面對殺了閻婆惜的人命官司而服刑,充軍江州,路過江州附近的揭陽鎮,又結識了一批江湖好漢。這批人可以分為五個方面:
(1)李俊、李立、童威、童猛是江上稱霸而開黑店營生的,
(2)穆弘、穆春兄弟是以莊園稱霸鄉野的,
(3)張橫、張順兄弟則是打魚和渡船的梢公,合稱「揭陽三霸」,
(4)另外江州獄吏戴宗帶著獄卒李逵是一方面,
(5)鎮上賣膏藥的薛永和徒弟侯健又是一方面。
這五方面人馬,在晁蓋領軍往江州劫牢救宋江,宋江反攻無為軍報仇之後,都一齊上了梁山泊,返山寨途經黃門山,宋江又收服了歐鵬、蔣敬、馬麟、陶宗旺四個落草為寇的好漢。江州劫牢之前,吳用為了救宋江而製造假信,誘賺了書法家聖手書生蕭讓與金石家玉臂匠金大堅上山。如此一來,共又增加了十八位頭領。以宋江一人為中心,一共牽引了二十七位頭領上山,是晁蓋原先十二人的兩倍有餘。這是梁山泊第二階段的快速膨脹、成長。由於「宋江集團」的人數遠超過「晁蓋集團」,晁蓋雖仍貴為寨主,權力卻在不知不覺中轉移至宋江之手,似乎相當自然。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轉載《再別康橋》 賞析

《再別康橋 》 賞析 作者 :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1928.11.6 中國上海   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像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麵,郊寒島瘦” (" 長袍白麵 , 郊寒島瘦”是說孟郊、賈島二人的詩寫得古樸生澀、清奇苦僻,不夠開朗豪放。 ) 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其抒發的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節詩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著淡淡的哀愁。最後的“西天的雲彩”,為後面的描寫布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這節詩為整首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心頭蕩漾。”這節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樹在古詩

從胡適新詩《老鴉》說起

胡適新詩《老鴉》 一 我大清早起, 站在人家屋角上啞啞的啼 人家討嫌我,說我不吉利;── 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歡喜!   二   天寒風緊,無枝可棲。 我整日裡飛去飛回,整日裡又寒又饑。── 我不能帶著鞘兒,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飛; 不能叫人家繫在竹竿頭,賺一把小米!   胡適早年自美返國,看到社會上種種不合理的現象,常在演講、為文時提出批評,因此引起很多被批評者的不滿,甚至招來種種打擊。所以他自比為烏鴉,老是啞啞地對著人叫,別人見了牠就大不吉利。烏鴉討人厭,但是胡適卻堅定地說: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歡喜!輕柔悅耳,人們都喜歡聽﹔但他卻寧願當烏鴉,不肯阿諛諂媚,討人們歡喜。他要把社會上種種不合理的現象暴露出來,以謀求改善,即使因此而使自己處境惡劣,無枝可棲、又寒又飢,但他也不屈服、不改變,仍然堅定的說 「 我不能帶著鞘兒,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飛、不能叫人家繫在竹竿頭,賺一把黃小米。 」 因為他不是鴿子,也不是小鳥,他本來就是烏鴉,他就是要當烏鴉。這首詩裡的老鴉可以看作是他自己的化身;他借老鴉向世人宣示─不管你們喜不喜歡,我還是堅持說我該說的話;不管處境如何困難,我還是堅持我該做的事 ! 這種精神正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名言「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具體表現 。 為什麼烏鴉討人厭 , 被人認為不吉利呢 ?大師胡適經常說自己有歷史癖,而我則有考據僻 。 喜歡就一些趣味雅(trivia)的小事打破砂鍋追到底 。 經過一番搜尋,發現烏鴉討人厭的理由如下: 除了烏鴉全身烏黑,叫聲嘶啞難聽,而且常常成群結隊地邊飛邊叫,據說烏鴉的嗅覺特別靈敏,人或畜瀕臨死亡,他 ( 牠 ) 的身上就會散發出一種特殊的氣味,烏鴉就聞味而來。可是人們誤解了牠,認爲是牠的到來才造成死亡事件的産生。所以人們認爲烏鴉叫是不祥之兆。   偶然讀到著名唐代詩人杜甫《奉贈射洪李四丈》的詩 ,提到有烏鴉在友人房上叫,他恭維友人道: " 丈人屋上烏,人好烏亦好。 " 元稹的《大嘴烏》詩和白居易《和大嘴烏》詩再再顯示唐人普遍認為烏鴉是吉祥鳥,烏鴉的出現必定帶來喜慶,因而對烏鴉有著熱愛和敬畏的感情。另一方面 ,唐人 認為烏鴉覓食反哺其母,這種行為與儒家思想契合。例如白居易的《慈烏夜啼》對於烏鴉讚賞有加 : " 慈烏失其母,

白居易的《花非花》究竟是什麽意思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這首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花非花》在五十多年前我讀書的時候就已經於音樂課中學過 ,至今還沒忘記它的旋律 。 不過對於詞句的意思卻是不甚了了。最近我著迷台詩宋詞的學習,上網查這首詩的翻譯,發現有多家不同的解讀,詩人的《花非花》到底想說什麼呢?感到十分有趣,特將結果整理與同好分享 。    白居易詩不僅以語言淺近著稱,其意境亦多顯露,但這首《花非花》卻句式奇特,且通篇取譬,十分含蓄,甚至迷離,堪稱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朦朧詩的代表,在白詩中確乎是一個特例。因此對於這首詩到底想表達甚麼 , 充滿好奇 。 詩取前三字爲題,近乎“無題”。首二句應讀作“花——非花,霧——非霧”,先就給人一種捉摸不定的感覺。“非花”、“非霧”均系否定,卻包含一個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霧。因此可以說,這是兩個靈巧的比喻。語意雙關,富有朦朧美是這首小詞的最大特點。霧、春夢、朝雲,這幾個意象都是朦朧、飄渺的,意象之間又故意省略了銜接,顯出較大的跳躍性,文字空靈,精煉,使人咀嚼不盡,顯示了詩人不凡的藝術功力。但是,從“夜半來,天明去”的敘寫,可知這裏取喻於花與霧,在於比方所詠之物的短暫易逝,難持長久。如果單看“夜半來,天明去”,頗使讀者疑心是在說夢。但從下句“來如春夢”四字,可見又不然了。“夢”原來也是一比。這裏“來”、“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啓下作用,由此生發出兩個新鮮比喻。“夜半來”者春夢也,春夢雖美卻短暫,於是引出一問:“來如春夢幾多時?”“天明”見者朝霞也,雲霞雖美卻易幻滅,於是引出一歎:“去似朝雲無覓處”。   有人主張這首詞通篇都是隱語, 主題當是詠官妓 。當時各級官府都有一定數目的官妓,供那些官僚們驅使。首句“花非花”是說官妓的容顏如花,但又並非真花。次句“霧非霧”中“霧”字是雙關。借“霧”為“婺”。“婺女”即女宿星。因官妓女性,上應女宿,但又並非雲霧之霧。    “ 夜半來,天明去”既是詠星,也是說人。語意雙關,而主要是說人。唐宋時代旅客招妓女伴宿,都是夜半才來,黎明即去。因此,她來的時間不多,旅客宛如做了一個春夢。她去了之後,就像清晨的雲,消散得無影無蹤。官妓不同于一般的妓女,更不同于正式的妻子,她們與官僚之間互為依存,但關係又不便十分密切,只能以夜來明去為限,可謂會短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