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品管

戴明十四點家庭應用版

也許你的企業正在貫徹戴明所提出的「管理十四要點」,可是你知道嗎?這些原
則同樣也可以應用在你的家庭上。

  曾經有個電視廣告說:「我是當了爸爸之後才開始學當爸爸的。」事實上,
每個人都是在有了孩子之後,才開始摸索著學做爸媽的。因為在我們在學的期間
,學校從來沒有提供一門「如何為人父母」的課程。

  戴明十四點(Deming's 14 points for management)原本是針對企業界而
擬訂,深受美國企業界的重視。這十四個要點是從戴明數十年的演講內容歸納出
來,實已構成他對品質與管理的主要思想理念。戴明認為,美國企業多追求短期
利潤,缺乏新產品及服務的計劃,以保持公司的活力,自然無法持續提供更多的
工作機會。面對這種不利的局面,戴明堅信企業必須革心洗面,依循這十四點確
實執行,才有脫胎換骨的一天。

  自從戴明博士發表這些要點之後不久,在美國學術界就陸續有人發表諸如「
十四要點在服務業的應用」、「十四要點與高等教育」等等題目的書籍不下十餘
本,可見戴明十四要點所受到的重視。其實企業固然是「人之積」,家庭又何嘗
不是?因此,我嘗試將戴明十四點應用在家庭教育方面,或許也可以提供讀者一
些思考空間。

第一點:創造永續目標
  自古以來,對於中國人而言,傳宗接代是一件不容忽視的大事。所謂:「不
孝有三,無後為大」,子女就是創造未來的永續目標。由於成長背景與經驗的差
異,使得成人與小孩對於這個世界的觀點有相當大的差距,形成所謂的「代溝」
。為了家庭的和諧,在子女還小的時候開始,家庭生活就應該容納子女的觀點,
同時讓子女學習關懷家人,珍惜這段難得的機緣,否則家有可能如同一個「過境
旅館」,每個成員各忙各的,彼此的生活沒有交集,家人形同陌路。

  事實上,每個人的童年並不是暫時的狀況,而是孩子的生活經驗累積,以及
與他人建立關係的基礎。孩子的生活經驗也塑造他的性格,例如:生活在批判中
的孩子,會責難他人;生活在敵對中的孩子,會侵犯他人;生活在嘲弄中的孩子
,會恐懼害羞;生活在羞辱中的孩子,會自慚行穢。生活在容忍中的孩子,會耐
心對待他人;生活在鼓舞中的孩子,會充滿自信;生活在讚賞中的孩子,會感謝
讚美;生活在公平中的孩子,會公正無私;生活在安全中的孩子,會忠心正直;
生活在肯定中的孩子,會喜歡自我;生活在接納中的孩子,會愛心湧現。

  隨著歲月的增長,家長希望子女們能健康平安的長大,成家立業,讓香火代
代相傳,直至永遠。

第二點:改採新哲學理念
  傳統為人父母之道,是以過去爹娘如何對待自己的方法,轉而用在自己的子
女身上。然而由於生活環境的變遷,許多過去行之有年的觀念與作法,如今都已
行不通。現代為人父母者確實應該順應時代潮流,改弦更張,對於子女教育以及
家庭生活改採新的哲學理念。以下一些原則或許可供年輕父母參考:

  * 關懷而非溺愛:為人父母者對於子女的成長應主動關懷,但卻不是縱容
他們胡作非為。家長將需要與子女分享的資訊公開,以協助子女為自己的未來預
作準備,同時變得更為獨立。因為他們的生命隨時都在改變,他們的身體不斷在
成熟長大,心智也每天都與外界產生新的連結。

  * 孕育而非控制:家長應注意自己的職責並非創造、型鑄或控制他們的子
女,而是以愛心、積極的思想、價值觀,接受多元性的觀點來孕育子女,因為生
命之旅的知識原本就是來自探索。美國名作家亨利亞當斯(Henry Brooks Adams
)曾經說過一句值得每位家長深思的話:「年輕的時候學到多少並不重要,重要
得是要懂得如何學習,將來自然會有足夠的知識。」傳統教育的項目如識字、書
寫、說、讀、計算,其實倒不是教育的重點。事實上,教育的最終目的只不過是
「協助孩子了解世界、接受自己,從而建立屬於自己的價值觀,以便在這個多變
的世界中能夠安身立命」,讓孩子可以獨立分辨是非,懂得如何處理自己和他人
的關係,如是而已。

  * 方法而非內容:大人們的注意焦點應是協助子女們如何思考,而非在意
他們想些什麼。因為在如今瞬息萬變的時代,今天被認為是事實的課題,往往在
明天就會遭遇挑戰。子女並不要求答案,他們需要的是如何找到答案的方法。正
如俗諺所說:「給他們魚吃,你只能餵飽他們一天;教導他們釣魚的方法,他們
就能終生受惠。」

  * 溝通而非命令:為人父母者需要透過了解自己孩子最佳的學習方式與較
佳的溝通方法來支援子女。父母是子女一生中最為重要的教育者與訓練者,協助
子女學習的方案需要交織著愛心、耐心、諒解、接納以及不斷的重複練習。

  * 身教而非言教:孩子們多半是在與家長相處之際,由父母的言行舉止學
到孕育愛心和知識,因為子女由父母的身教而非言教中學習。家長持續自己的人
生之際,為了做為子女的楷模,必須牢記蛻變應由自身開始,同時應該「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 職責而非擁有:家長們要知道孩子並非我們所擁有的「資產」,教養孩
子是自己的職責。身為家長,應該隨著子女的成長而轉換本身的角色,成為教師
、教練與顧問。

第三點:停止依賴檢查與被動反應
  檢查的目的是在於找出壞的部份,同時在不願見到的事件發生的時候,才會
被動的做出反應。其實,家長理應專注於子女作對的部份給予獎勵,同時加以指
引,透過身教告訴他們如何以平和與理解的心態對應世事。

第四點:終止獎勵依據最低成本或最容易路徑經營的作法
  做家長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在孩子出生之後,家長就應該投入時間、精力
和本身,同時在孩子成長的階段,不斷的給予支持。孩童需要無條件的愛和同理
心、解惑與指引。正如企業經營不宜依據最低成本,也沒有賺錢捷徑可循,教養
子女也是如此。

第五點:持續不斷的改進系統
  著名法國法學家盧梭說得好:「每個人都有兩次誕生:第一次是生存上的誕
生,也就是生而為人;第二次是生活上的誕生,也就是變為成人的誕生。」子女
往往能促使家長產生新的覺悟,例如孩子的言行多半是家長的翻版,透過對於子
女舉止的觀察,家長能夠得到反省及自我成長的歷練。子女與家長合組為一個家
庭,大家休戚與共,一起犯錯、學習、成長、相愛和生活,不斷嘗試改進,摸索
生活更幸福之道,與子女共同以嶄新的觀點看待生命,享受全家團聚的歡愉。

第六點:移除障礙
  為人父母者與孩子們一同合作,以便為他們創造找到他們願景的機會。協助
子女警覺到在日常生活周遭和在制訂決策的時候,普遍存在許多偏見與悲觀的論
調。在他們人生之旅覺得陷入山窮水盡的困境之際,適時伸出援手,移除障礙,
提供適當的支持與指引,讓他們重新邁入柳暗花明的新旅途。

第七點:驅除恐懼
  有些家長由於自己工作不如意或失業,因而酗酒、吸毒,導致情緒喜怒無常
,孩子往往成為他們的出氣筒,不知何時或何故就會遭到毒打或其他形式的懲罰
,以致孩子們時時生活在恐懼之中。
  另一方面,面對一個全然陌生的世界,作為一個小孩需要很多勇氣。為人父
母者應該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讓他們感到被接納與支持。家長必須給子女一個
建立信心的指南針,一幅自我發現的地圖,同時讓他們知道當他們覺得自己處於
搖搖欲墜的邊緣,有一條粗壯的鼓勵之繩讓他們有所依賴。

第八點:消除部門之間的障礙
  為人父母者必須不斷的改進彼此之間、與子女之間,以及與子女的老師之間
的溝通。他們應該學習如何傾聽孩子的心聲,而不是只是聽孩子說話。家長必須
不斷的認知孩子們持續變動的需求,和子女對於家庭的渴望,以便建立以及強化
彼此之間的聯繫,建立親密關係。

第九點:去除數字目標
  為人父母者最忌以權威高壓姿勢摧毀孩子的意志為能事,要孩子們彌補自己
小時候未達成的心願。家長們要超越升學主義,不以學校考試分數的高低評價孩
子,只有當親子倆皆不再成為分數的奴隸,孩子成長的天地才會變得無限寬廣。
也只有當父母拋棄傳統觀點,不再興起將自己的孩子與他人的小孩相比較的念頭
,才會發現孩子有無限的優點,從而知道如何引領孩子成長。其實,家長應該珍
惜自己子女的個別獨特性,因為讀書是孩子們自己的事,孩子學什麼或不學什麼
,學多學少,實在是關乎個人性情和天賦資質,強求不得。這樣的接納和支持,
才是孩子得以活出自己的樣子、過自己人生的基本條件。

  家長必須協助自己子女的就學,了解他們如何學習,並且創造一個強調「在
生活中學習」的環境。同時必須告訴子女,無論何時在遵循任何一個模式或是步
驟程序的時候,必須警覺到某些似是而非的模式或程序,其實是在完全沒有任何
學習風格、溝通偏好以及系統的狀況之下完成的。

第十點:去除工作標準而以領導替代
  家長們應讓子女了解在人生的旅途中,總是不免時時有人會評斷他們。例如
就學時期有考試與教師打分數;上班有主管做工作績效評估;平時行為舉止是否
得當有他人的指指點點;犯法與否有警察的監督。這種種評價是一種管制與貼標
籤的形式,許多人深信它們是維持社會秩序的過程與手段。事實上,評價通常只
是顯示一個人在某一個時點,對於某些反覆的動作熟練度的表現,為人父母者應
該告訴子女,這種評價只是外加的,而不是一種指標,當然更不是他們才能與知
識的評斷。

  家長宜以身作則,不對子女學業過於斤斤計較每科分數,同時以合作和同理
心來替代對於子女的期望。採用領導技巧來了解孩子生活中每一事件發生的因與
果,讓子女願意信賴,以及有他們的人生願景與規劃。

第十一點:建立現代的督導方法

第十二點:建立現代的訓練方法
  第十一與十二這兩點在家庭方面就是「管教」。傳統父母威權的管教方式對
於男女都設有刻板的模式,例如要求男孩有淚不輕彈,女孩不可嘻皮笑臉、大聲
講話;講求「棒頭出孝子」。前述這些觀念已經不符現實生活環境,現代的管教
方式是屬於民主自由式的,講求男孩、女孩一樣好,男女平等。

第十三點:建立教育與再訓練的方案
  許多人都深信孩子最重要的學習時段,是從出生到五歲的期間。協助子女學
習的方案需要交織著愛心、耐心、諒解、接納,以及不斷的重複練習。家長對於
子女做了某些訓誡,並不代表孩子們就會懂得家長的用心,同時把這些話照單全
收,牢記於心。當子女成長之後,家長應親身示範如何健康的認同自己,以及面
對環境與人性的多樣性。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經濟、社會各方面也不斷在變,如今已是個知識型的
時代,終身學習已經是無法避免。家長應該教導與示範如何團隊學習以及獨立學
習,以免跟不上時代的腳步。

第十四點:利用每天實踐完成蛻變
  當家長持續他們的人生之旅,必須牢記「蛻變應由自身開始」的原則,以身
作則做為子女的楷模。同時化小愛為大愛,發揮「四海一家」的博愛精神,幼吾
幼以及人之幼。

  在如今這科技、社會、經濟、政治環境瞬息萬變的時代,人生價值觀趨於多
元化,社會呈現紊亂多變的現象。為了經濟上的理由,如今大多數為人父母者都
必須工作賺錢,無暇時時顧及子女的行為。然而由於近些年來,青少年所造成的
刑事案件日益增加,家庭的重要性因而再度受到眾人重視。戴明十四點所提出的
各項原則或許可供為人父母者參考。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轉載《再別康橋》 賞析

《再別康橋 》 賞析 作者 :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1928.11.6 中國上海   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像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麵,郊寒島瘦” (" 長袍白麵 , 郊寒島瘦”是說孟郊、賈島二人的詩寫得古樸生澀、清奇苦僻,不夠開朗豪放。 ) 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其抒發的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節詩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著淡淡的哀愁。最後的“西天的雲彩”,為後面的描寫布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這節詩為整首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心頭蕩漾。”這節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樹在古詩

從胡適新詩《老鴉》說起

胡適新詩《老鴉》 一 我大清早起, 站在人家屋角上啞啞的啼 人家討嫌我,說我不吉利;── 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歡喜!   二   天寒風緊,無枝可棲。 我整日裡飛去飛回,整日裡又寒又饑。── 我不能帶著鞘兒,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飛; 不能叫人家繫在竹竿頭,賺一把小米!   胡適早年自美返國,看到社會上種種不合理的現象,常在演講、為文時提出批評,因此引起很多被批評者的不滿,甚至招來種種打擊。所以他自比為烏鴉,老是啞啞地對著人叫,別人見了牠就大不吉利。烏鴉討人厭,但是胡適卻堅定地說: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歡喜!輕柔悅耳,人們都喜歡聽﹔但他卻寧願當烏鴉,不肯阿諛諂媚,討人們歡喜。他要把社會上種種不合理的現象暴露出來,以謀求改善,即使因此而使自己處境惡劣,無枝可棲、又寒又飢,但他也不屈服、不改變,仍然堅定的說 「 我不能帶著鞘兒,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飛、不能叫人家繫在竹竿頭,賺一把黃小米。 」 因為他不是鴿子,也不是小鳥,他本來就是烏鴉,他就是要當烏鴉。這首詩裡的老鴉可以看作是他自己的化身;他借老鴉向世人宣示─不管你們喜不喜歡,我還是堅持說我該說的話;不管處境如何困難,我還是堅持我該做的事 ! 這種精神正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名言「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具體表現 。 為什麼烏鴉討人厭 , 被人認為不吉利呢 ?大師胡適經常說自己有歷史癖,而我則有考據僻 。 喜歡就一些趣味雅(trivia)的小事打破砂鍋追到底 。 經過一番搜尋,發現烏鴉討人厭的理由如下: 除了烏鴉全身烏黑,叫聲嘶啞難聽,而且常常成群結隊地邊飛邊叫,據說烏鴉的嗅覺特別靈敏,人或畜瀕臨死亡,他 ( 牠 ) 的身上就會散發出一種特殊的氣味,烏鴉就聞味而來。可是人們誤解了牠,認爲是牠的到來才造成死亡事件的産生。所以人們認爲烏鴉叫是不祥之兆。   偶然讀到著名唐代詩人杜甫《奉贈射洪李四丈》的詩 ,提到有烏鴉在友人房上叫,他恭維友人道: " 丈人屋上烏,人好烏亦好。 " 元稹的《大嘴烏》詩和白居易《和大嘴烏》詩再再顯示唐人普遍認為烏鴉是吉祥鳥,烏鴉的出現必定帶來喜慶,因而對烏鴉有著熱愛和敬畏的感情。另一方面 ,唐人 認為烏鴉覓食反哺其母,這種行為與儒家思想契合。例如白居易的《慈烏夜啼》對於烏鴉讚賞有加 : " 慈烏失其母,

白居易的《花非花》究竟是什麽意思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這首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花非花》在五十多年前我讀書的時候就已經於音樂課中學過 ,至今還沒忘記它的旋律 。 不過對於詞句的意思卻是不甚了了。最近我著迷台詩宋詞的學習,上網查這首詩的翻譯,發現有多家不同的解讀,詩人的《花非花》到底想說什麼呢?感到十分有趣,特將結果整理與同好分享 。    白居易詩不僅以語言淺近著稱,其意境亦多顯露,但這首《花非花》卻句式奇特,且通篇取譬,十分含蓄,甚至迷離,堪稱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朦朧詩的代表,在白詩中確乎是一個特例。因此對於這首詩到底想表達甚麼 , 充滿好奇 。 詩取前三字爲題,近乎“無題”。首二句應讀作“花——非花,霧——非霧”,先就給人一種捉摸不定的感覺。“非花”、“非霧”均系否定,卻包含一個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霧。因此可以說,這是兩個靈巧的比喻。語意雙關,富有朦朧美是這首小詞的最大特點。霧、春夢、朝雲,這幾個意象都是朦朧、飄渺的,意象之間又故意省略了銜接,顯出較大的跳躍性,文字空靈,精煉,使人咀嚼不盡,顯示了詩人不凡的藝術功力。但是,從“夜半來,天明去”的敘寫,可知這裏取喻於花與霧,在於比方所詠之物的短暫易逝,難持長久。如果單看“夜半來,天明去”,頗使讀者疑心是在說夢。但從下句“來如春夢”四字,可見又不然了。“夢”原來也是一比。這裏“來”、“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啓下作用,由此生發出兩個新鮮比喻。“夜半來”者春夢也,春夢雖美卻短暫,於是引出一問:“來如春夢幾多時?”“天明”見者朝霞也,雲霞雖美卻易幻滅,於是引出一歎:“去似朝雲無覓處”。   有人主張這首詞通篇都是隱語, 主題當是詠官妓 。當時各級官府都有一定數目的官妓,供那些官僚們驅使。首句“花非花”是說官妓的容顏如花,但又並非真花。次句“霧非霧”中“霧”字是雙關。借“霧”為“婺”。“婺女”即女宿星。因官妓女性,上應女宿,但又並非雲霧之霧。    “ 夜半來,天明去”既是詠星,也是說人。語意雙關,而主要是說人。唐宋時代旅客招妓女伴宿,都是夜半才來,黎明即去。因此,她來的時間不多,旅客宛如做了一個春夢。她去了之後,就像清晨的雲,消散得無影無蹤。官妓不同于一般的妓女,更不同于正式的妻子,她們與官僚之間互為依存,但關係又不便十分密切,只能以夜來明去為限,可謂會短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