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管理

由預防觀念看實踐


「曲突徙薪」的成語故事大家耳熟能詳,其主旨強調「預防勝於治療」的
觀念,事前預防不但能節省成本,也使行事事半功倍。

  回顧品管發展的歷程,不難發現它是由早先的事後檢驗轉為過程管制,再
轉變為事前設計;也就是說,由事後管理轉為源頭管理。「凡事豫則立,不豫
則廢」,如果不能在設計階段就做好、做對,事後才亡羊補牢,必將事倍功半
。這正是近年來品管思考注重源頭設計的理由。譬如品管大師克勞斯比(Phil
ip B. Crosby)力主「Do it right first time every time」,以及全面品質
管理強調「事前預防勝於事後偵錯」的概念。預防是以原因管理取代結果管理
,因為在生產或服務的過程中,萬一有錯誤發生,不但要花費矯正成本,同時
也引發顧客不滿。尤其是服務業和資訊業,事前預防不足的後果往往很難彌補


不讓星星之火發生
  俗話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簡單的說,預防就是不讓星星之火發
生的正本清源作法。中國古代已有預防的觀念,例如醫書「黃帝內經」,據考
證成書於戰國或西漢時期,其中「素問篇」的四氣調神論中有如下一段話:「
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
,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兵,不亦晚呼!」這種觀念或許是促成中國人食補盛
行的原因。

  一九九六年,由日本人春山茂雄醫師所寫的「腦內革命」一書,意外的在
日本造成轟動,銷售量突破三百萬本。春山茂雄在書中主張「不生病的醫療」,
他認為目前醫師所進行的醫療行為中,實際治癒的疾病大約只佔20%,其餘的
80%可說是浪費醫療資源而已。在東方醫學中有所謂「未病」一語,意指即將
生病之前的徵兆,使這樣的人「不要生病」正是東方醫學的目標。一九八七年
春山茂雄在神奈川縣大和市開設田園都市厚生醫院,自任院長,採行融合東西
方醫學的治療及健康指導方式,廣受好評。

真正身體力行者不多
  西洋有句眾人耳熟能詳的俗話:「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這句話表示世
上有諸多觀念,其實自古以來早就存在,也就是所謂的常識。既然「預防勝於
治療」的觀念是常識,為什麼真正身體力行的人卻不多見?換句話說,屬於常
識的事為什麼不能被實踐?問題到底何在?至少可歸納出數點理由:
  第一,有人認為是由於人們樂觀天真的隨遇而安心態使然,也有人認為是
大多數人不知預防的方法,只好隨他。
  第二,預防的觀念並非天賦,而是後天經過教導才有的概念。由於人類有
趨吉避凶、好逸惡勞的天性,如果沒有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凡事都預作準備,
一旦養成得過且過的習性之後,就不易改變。
  第三,有些人總是以為自己不會那麼「衰」,偏偏不信邪。換句話說,雖
然西方管理界盛行「墨菲定律」(Murphy's Law):「任何有可能會發生的事,
遲早會發生」(If anything can happen,it will),但是他們相信自己絕不
會是那個倒楣鬼。

凸顯風險意識
  上述的第三種看法或許可以用「風險」的觀念加以解釋。所謂「風險」是
「發生不利狀況的可能性」。中國有一句成語:「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因
為世事多變化,「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甚至連「煮熟的鴨子都可
能會飛了」,這類成語和俗語充分凸顯出風險意識。

  一般人對於風險都會考慮三項變數:一是風險發生的機率與萬一發生所必
須付出的代價;二是預防的價值與所需付出的成本;三是當事人的負擔能力。
例如兒童萬一不幸得到麻疹、天花、小兒麻痺症之類的疾病,後果將會終身受
害,因此即使預防針的費用不便宜,每位家長仍然會聽從醫師的建議,及時讓
孩童接受預防注射,就是上述觀念應用的例證。

  又如身體健康是個人成家立業的基礎,如果平時能多運動,注意身體狀況,
就可節省大筆的醫藥費,同時免去打針吃藥的麻煩與痛苦,因為「預防勝於治
療」。但是因為生病對於一般身體健康的年輕人而言,並沒有立即的威脅,而
講求養身之道實在太費事,他們認為即使平時工作忙碌沒有時間運動,反正身
體再勞累,只要睡睡覺就又精神百倍,因而不願付出保健的努力,一旦發現身
體有問題往往為時已晚,所謂「不見棺材不掉淚」正是傳神的寫照。

預防觀念的應用
  事實上,在日常生活許多事方面,如果當事人有預防的概念與警覺性,可
避免事後付出高昂的代價來補救。例如,最近電視上有一則公益廣告,教導民
眾發生燙傷事件時的處理要訣,非常用心良苦;然而與其強調事後的處理方法,
何不教導民眾隨時注意自身的安全,必然會讓燙傷事件降至最低程度。

  又如政府某主管單位做廣告建議消費者,「在進入公共場所之前,應先注
意緊急出口」。較理想的狀況是由主管單位制訂出防火材質的標準,以及消防
設施等各項規定,強制業主遵行,不合格者不發給營業執照;另一方面,鼓勵
業主發揮道德良心,主動為顧客著想,提供安全措施,並不定期加強公共場所
的安全器材檢查,讓安全疑慮根本消失。其實真正治本之道在民眾本身具有危
樓不入的安全意識,不到安全措施不合格的公共場所,才是確保自己不致遭受
意外傷害的最佳途徑,也是預防觀念的應用。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
  成語故事「曲突徙薪」正是一般人欠缺預防觀念的最佳釋例。故事大意是
說,一位客人看到主人廚房的灶,煙囪直下灶肚,灶旁還放了一大堆柴薪,他
覺得這樣很容易引起火災,便勸主人把灶改裝曲突,並把柴薪搬離灶邊。可是
主人不聽他的勸告。後來真的發生了火災,幸經鄰居幫忙奮勇救火,才未釀成
大災禍。事後主人厚賞幫他滅火的人,卻把建議先防範火災的客人忘了。

  當公司陷入經營危機時,如果有位管理者能振衰起弊,轉危為安,必將受
到大家的推崇,美國克萊斯勒汽車公司的艾科卡就是因此而名噪一時。其實,
最高明的管理者應能洞燭機先,消弭問題於無形。古書上說:「善戰者,無赫
赫之功」,有預防意識的管理者,一般都無從顯示其高明的管理藝術,因為在
問題未發生之前,就已經被防範於先了,較難察覺他的遠見與貢獻。這或許稱
得上是管理上最為弔詭的事之一了。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轉載《再別康橋》 賞析

《再別康橋 》 賞析 作者 :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1928.11.6 中國上海   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像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麵,郊寒島瘦” (" 長袍白麵 , 郊寒島瘦”是說孟郊、賈島二人的詩寫得古樸生澀、清奇苦僻,不夠開朗豪放。 ) 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其抒發的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節詩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著淡淡的哀愁。最後的“西天的雲彩”,為後面的描寫布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這節詩為整首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心頭蕩漾。”這節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樹在古詩

從胡適新詩《老鴉》說起

胡適新詩《老鴉》 一 我大清早起, 站在人家屋角上啞啞的啼 人家討嫌我,說我不吉利;── 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歡喜!   二   天寒風緊,無枝可棲。 我整日裡飛去飛回,整日裡又寒又饑。── 我不能帶著鞘兒,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飛; 不能叫人家繫在竹竿頭,賺一把小米!   胡適早年自美返國,看到社會上種種不合理的現象,常在演講、為文時提出批評,因此引起很多被批評者的不滿,甚至招來種種打擊。所以他自比為烏鴉,老是啞啞地對著人叫,別人見了牠就大不吉利。烏鴉討人厭,但是胡適卻堅定地說: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歡喜!輕柔悅耳,人們都喜歡聽﹔但他卻寧願當烏鴉,不肯阿諛諂媚,討人們歡喜。他要把社會上種種不合理的現象暴露出來,以謀求改善,即使因此而使自己處境惡劣,無枝可棲、又寒又飢,但他也不屈服、不改變,仍然堅定的說 「 我不能帶著鞘兒,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飛、不能叫人家繫在竹竿頭,賺一把黃小米。 」 因為他不是鴿子,也不是小鳥,他本來就是烏鴉,他就是要當烏鴉。這首詩裡的老鴉可以看作是他自己的化身;他借老鴉向世人宣示─不管你們喜不喜歡,我還是堅持說我該說的話;不管處境如何困難,我還是堅持我該做的事 ! 這種精神正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名言「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具體表現 。 為什麼烏鴉討人厭 , 被人認為不吉利呢 ?大師胡適經常說自己有歷史癖,而我則有考據僻 。 喜歡就一些趣味雅(trivia)的小事打破砂鍋追到底 。 經過一番搜尋,發現烏鴉討人厭的理由如下: 除了烏鴉全身烏黑,叫聲嘶啞難聽,而且常常成群結隊地邊飛邊叫,據說烏鴉的嗅覺特別靈敏,人或畜瀕臨死亡,他 ( 牠 ) 的身上就會散發出一種特殊的氣味,烏鴉就聞味而來。可是人們誤解了牠,認爲是牠的到來才造成死亡事件的産生。所以人們認爲烏鴉叫是不祥之兆。   偶然讀到著名唐代詩人杜甫《奉贈射洪李四丈》的詩 ,提到有烏鴉在友人房上叫,他恭維友人道: " 丈人屋上烏,人好烏亦好。 " 元稹的《大嘴烏》詩和白居易《和大嘴烏》詩再再顯示唐人普遍認為烏鴉是吉祥鳥,烏鴉的出現必定帶來喜慶,因而對烏鴉有著熱愛和敬畏的感情。另一方面 ,唐人 認為烏鴉覓食反哺其母,這種行為與儒家思想契合。例如白居易的《慈烏夜啼》對於烏鴉讚賞有加 : " 慈烏失其母,

白居易的《花非花》究竟是什麽意思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這首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花非花》在五十多年前我讀書的時候就已經於音樂課中學過 ,至今還沒忘記它的旋律 。 不過對於詞句的意思卻是不甚了了。最近我著迷台詩宋詞的學習,上網查這首詩的翻譯,發現有多家不同的解讀,詩人的《花非花》到底想說什麼呢?感到十分有趣,特將結果整理與同好分享 。    白居易詩不僅以語言淺近著稱,其意境亦多顯露,但這首《花非花》卻句式奇特,且通篇取譬,十分含蓄,甚至迷離,堪稱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朦朧詩的代表,在白詩中確乎是一個特例。因此對於這首詩到底想表達甚麼 , 充滿好奇 。 詩取前三字爲題,近乎“無題”。首二句應讀作“花——非花,霧——非霧”,先就給人一種捉摸不定的感覺。“非花”、“非霧”均系否定,卻包含一個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霧。因此可以說,這是兩個靈巧的比喻。語意雙關,富有朦朧美是這首小詞的最大特點。霧、春夢、朝雲,這幾個意象都是朦朧、飄渺的,意象之間又故意省略了銜接,顯出較大的跳躍性,文字空靈,精煉,使人咀嚼不盡,顯示了詩人不凡的藝術功力。但是,從“夜半來,天明去”的敘寫,可知這裏取喻於花與霧,在於比方所詠之物的短暫易逝,難持長久。如果單看“夜半來,天明去”,頗使讀者疑心是在說夢。但從下句“來如春夢”四字,可見又不然了。“夢”原來也是一比。這裏“來”、“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啓下作用,由此生發出兩個新鮮比喻。“夜半來”者春夢也,春夢雖美卻短暫,於是引出一問:“來如春夢幾多時?”“天明”見者朝霞也,雲霞雖美卻易幻滅,於是引出一歎:“去似朝雲無覓處”。   有人主張這首詞通篇都是隱語, 主題當是詠官妓 。當時各級官府都有一定數目的官妓,供那些官僚們驅使。首句“花非花”是說官妓的容顏如花,但又並非真花。次句“霧非霧”中“霧”字是雙關。借“霧”為“婺”。“婺女”即女宿星。因官妓女性,上應女宿,但又並非雲霧之霧。    “ 夜半來,天明去”既是詠星,也是說人。語意雙關,而主要是說人。唐宋時代旅客招妓女伴宿,都是夜半才來,黎明即去。因此,她來的時間不多,旅客宛如做了一個春夢。她去了之後,就像清晨的雲,消散得無影無蹤。官妓不同于一般的妓女,更不同于正式的妻子,她們與官僚之間互為依存,但關係又不便十分密切,只能以夜來明去為限,可謂會短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