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品管人物

克勞斯比 (Philip B. Crosby)

1926年6月18日,克勞斯比出生於西維琴尼亞州的惠陵(Wheeling) 。1952年,結束二次大戰及韓戰的軍伍生涯後,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克羅斯萊(Crosley)的裝配線上擔任品質專業人員,當時即曾嚐試多種方法向主管說明他的理念:預防更勝於治療。他先後任職的公司包括:1952至1955年於克羅斯萊,1957至1965於瑪瑞塔(Martin-Marietta),以及1965至1979於ITT。在瑪瑞塔擔任品質經理時,克勞斯比提出「零缺點」(Zero Defects)的觀念與計劃。在ITT擔任集團副總裁期間,他曾在世界各地與其他公司一起工作,推介務實的品質理念。克勞斯比被譽爲當代"偉大的管理思想家"、"零缺陷之父"、"世界品質先生",致力於"品質管理"哲學的發展和應用。引發了全球源於生産製造業、繼而擴大到工商業所有領域的品質運動,創造了其獨有的辭彙,其中"零缺陷"、"符合要求"、"預防"以及"不符合要求的代價"、"可靠的組織"等均出自克勞斯比的筆端。作爲一名品質管理哲學家,克勞斯比先生擁有40年"親身參與"的管理經歷。他的思想都是來自親身感受,沒有說教,更沒有故作高深的東西;不僅能有效地應用于每一項工作業務和關係中,更能應用到每個人的生活裏,通過管理和改進,使人人都可以擁有完美的工作和幸福的人生。這並不是什麽理想主義,而是典型的實用主義思想。因爲它們經過世界上,成千上萬優秀企業的驗證,被認爲是最有效的方法;讓更多的人和組織分享成功的理念,是他創辦品質學院的初衷,也是最負責任的作法。 他說自己成功的秘訣就是"有用的和可靠的"(Be Useful and Reliable)。做任何事情如果沒有用,就不去做;做無用功就是浪費;答應過的事就要去做,而且絕不能打折扣,就是可靠的;對人來講,是可靠的人,對企業來講,是可靠的組織。只有可靠的、講信用的人或組織,才能贏得客戶、贏得市場。因爲,質量就是說到做到。同時,做任何事的時候,要把事做對,不要做錯,這樣才不會去修修補補、浪費時間和錢財。因爲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就是最省錢的。預防是第一位的,而不是事後檢驗。"通過預防缺陷可以使你致富"是他的名言。的確,管理的好壞不在漂亮的形式,而是要用最冷酷的東西---錢來衡量。質量對公司財政上的顯著貢獻,就是把浪費掉的錢又變成了利潤,而相對來說,這部分得來最爲輕鬆;只要你願意去做,馬上就能見效 。(遺憾的是,至今很多企業還沒有看到這點)。就是靠這個秘訣,克勞斯比從剛參加工作時每月掙350塊錢,到13年後成爲排行世界500強第11位的ITT(國際電報電話公司) 的副總裁及品質總監。最多時,他每年爲ITT節省近6億美元。
 克勞斯比通過演講,對於管理者在使企業、員工、供應商以及他們自己獲得成功之中所扮演的角色,進行了發人深省的和激發靈感的探討。他以親身經歷爲例,並以實用性很強的真人軼事作鋪墊,這就使他的講座生動、鮮活,氣氛熱烈。他特別喜歡有機會回答聽衆的提問和傾聽他們的評論。
  作爲一名作者,克勞斯比先生已出版了15部著作,而且全部是暢銷書。他的第一部著作《品質免費》(Quality is Free)由於引發一場美國以及歐洲的品質革命而倍受稱讚。該書的銷售量(包括簡裝和精裝本)已超250萬冊,被譯成16種文字。他最新的自傳體著作《我和品質》(Quality and Me)已於1999年3月出版與讀者見面。目前,他正在寫作另一本書《創建豐富的生活》 (Creating a Bountiful Life) 。
  克勞斯比先生,1926年6月18日出生於西佛吉尼亞州的惠靈(Wheeling)。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他從美國海軍退役;1952年開始從事專業品質管理工作。其中曾一度在一所醫療學校工作過。
  克勞斯比先生的職業生涯始於一條總裝生產線的工作,並在那裏確立了他獻身品質管理教育的人生目標:預防問題高於解決問題。1952-1955年期間他在克勞斯利(Crosley)公司工作,1957-1965年在馬丁o 瑪瑞埃塔(Martin-Marietta)公司工作;1965-1979年在ITT(國際電報電話公司,時列500強之11位)公司工作。
  他在馬丁瑪瑞埃塔公司當質量經理期間,首次提出了"零缺陷"(Zero Defects)的概念,並因此於1964年獲得美國國防部的獎章。在ITT任副總裁的14年時間裏,他曾與全世界許多製造業及服務業公司打交道,推行他的實用主義的質量管理哲學。實踐證明,該觀念處處管用、時時靈光。
 1979年他創立了PCA (Philip Crosby Associates, Inc. )及克勞斯比品質學院,並在其後的十年時間裏把它發展成爲一家在世界32個國家用16餘種語言授課、 世界最大的上市的品質管理與教育機構。每天都有全球各行各業成群結隊擁來的企業管理人員,最多時,每天要向學員們提供近萬份免費午餐。IBM是PCA的第一個客戶。後來,他賣掉了PCA的一些股份,專心于"領導學"的寫作與演講;1997年,他又買回了全部的股份,成立了現在的PCA II。 PCA II的主要客戶的名單列出來就像一本"財富500強"的名錄。AT&T、IBM、BP、通用電器(GE)、通用汽車、克萊斯勒、摩托羅拉、全祿、可口可樂、西屋、強生、霍尼維爾、康寧和許多醫院,以及世界各地的成千上萬家知名企業蜂擁而至,接受克勞斯比的質量管理思想的培訓。PCAII還幫助IBM、克萊斯勒、摩托羅拉等建立了企業自己的培訓學院/大學。 ASC(美國競爭力協會,世界最大的專業組織之一)還專門設立了"克勞斯比獎章"(Crosby Medals)用於獎勵全球範圍內在品質與競爭力方面具有傑出成就的企業和個人。IBM、GE、米利肯、可口可樂、SCI系統、喬治•太平洋、南方公司、朗訊科技和福特汽車等均獲得該獎章;美國前駐聯合國大使安德魯•揚(Andrew Young)也於1999年10月21日在ASC第十屆年會上榮獲"克勞斯比獎章"。PCAII還設有"品質燈塔獎"(Beacons of Quality Award)專門獎勵品質改進方面的"榜樣":像大海中的燈塔,指引著前進的方向。 2000年5月20日,菲利浦•克勞斯比由於40年"親歷親爲"的管理經驗以及作爲商業哲學家的傑出貢獻,繼彼得聖吉(Peter Senge), 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 ,湯姆彼得斯(Tom Peters),戴明(W. Edwards Deming)等之後榮獲聲望極高的麥克菲勒獎(W.M. McFeely)。該獎旨在頒給那些爲IMC(國際管理委員會)和/或在管理教育與培訓領域作出了傑出貢獻的個人。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轉載《再別康橋》 賞析

《再別康橋 》 賞析 作者 :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1928.11.6 中國上海   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像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麵,郊寒島瘦” (" 長袍白麵 , 郊寒島瘦”是說孟郊、賈島二人的詩寫得古樸生澀、清奇苦僻,不夠開朗豪放。 ) 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其抒發的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節詩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著淡淡的哀愁。最後的“西天的雲彩”,為後面的描寫布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這節詩為整首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心頭蕩漾。”這節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樹在古詩

從胡適新詩《老鴉》說起

胡適新詩《老鴉》 一 我大清早起, 站在人家屋角上啞啞的啼 人家討嫌我,說我不吉利;── 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歡喜!   二   天寒風緊,無枝可棲。 我整日裡飛去飛回,整日裡又寒又饑。── 我不能帶著鞘兒,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飛; 不能叫人家繫在竹竿頭,賺一把小米!   胡適早年自美返國,看到社會上種種不合理的現象,常在演講、為文時提出批評,因此引起很多被批評者的不滿,甚至招來種種打擊。所以他自比為烏鴉,老是啞啞地對著人叫,別人見了牠就大不吉利。烏鴉討人厭,但是胡適卻堅定地說: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歡喜!輕柔悅耳,人們都喜歡聽﹔但他卻寧願當烏鴉,不肯阿諛諂媚,討人們歡喜。他要把社會上種種不合理的現象暴露出來,以謀求改善,即使因此而使自己處境惡劣,無枝可棲、又寒又飢,但他也不屈服、不改變,仍然堅定的說 「 我不能帶著鞘兒,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飛、不能叫人家繫在竹竿頭,賺一把黃小米。 」 因為他不是鴿子,也不是小鳥,他本來就是烏鴉,他就是要當烏鴉。這首詩裡的老鴉可以看作是他自己的化身;他借老鴉向世人宣示─不管你們喜不喜歡,我還是堅持說我該說的話;不管處境如何困難,我還是堅持我該做的事 ! 這種精神正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名言「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具體表現 。 為什麼烏鴉討人厭 , 被人認為不吉利呢 ?大師胡適經常說自己有歷史癖,而我則有考據僻 。 喜歡就一些趣味雅(trivia)的小事打破砂鍋追到底 。 經過一番搜尋,發現烏鴉討人厭的理由如下: 除了烏鴉全身烏黑,叫聲嘶啞難聽,而且常常成群結隊地邊飛邊叫,據說烏鴉的嗅覺特別靈敏,人或畜瀕臨死亡,他 ( 牠 ) 的身上就會散發出一種特殊的氣味,烏鴉就聞味而來。可是人們誤解了牠,認爲是牠的到來才造成死亡事件的産生。所以人們認爲烏鴉叫是不祥之兆。   偶然讀到著名唐代詩人杜甫《奉贈射洪李四丈》的詩 ,提到有烏鴉在友人房上叫,他恭維友人道: " 丈人屋上烏,人好烏亦好。 " 元稹的《大嘴烏》詩和白居易《和大嘴烏》詩再再顯示唐人普遍認為烏鴉是吉祥鳥,烏鴉的出現必定帶來喜慶,因而對烏鴉有著熱愛和敬畏的感情。另一方面 ,唐人 認為烏鴉覓食反哺其母,這種行為與儒家思想契合。例如白居易的《慈烏夜啼》對於烏鴉讚賞有加 : " 慈烏失其母,

白居易的《花非花》究竟是什麽意思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這首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花非花》在五十多年前我讀書的時候就已經於音樂課中學過 ,至今還沒忘記它的旋律 。 不過對於詞句的意思卻是不甚了了。最近我著迷台詩宋詞的學習,上網查這首詩的翻譯,發現有多家不同的解讀,詩人的《花非花》到底想說什麼呢?感到十分有趣,特將結果整理與同好分享 。    白居易詩不僅以語言淺近著稱,其意境亦多顯露,但這首《花非花》卻句式奇特,且通篇取譬,十分含蓄,甚至迷離,堪稱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朦朧詩的代表,在白詩中確乎是一個特例。因此對於這首詩到底想表達甚麼 , 充滿好奇 。 詩取前三字爲題,近乎“無題”。首二句應讀作“花——非花,霧——非霧”,先就給人一種捉摸不定的感覺。“非花”、“非霧”均系否定,卻包含一個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霧。因此可以說,這是兩個靈巧的比喻。語意雙關,富有朦朧美是這首小詞的最大特點。霧、春夢、朝雲,這幾個意象都是朦朧、飄渺的,意象之間又故意省略了銜接,顯出較大的跳躍性,文字空靈,精煉,使人咀嚼不盡,顯示了詩人不凡的藝術功力。但是,從“夜半來,天明去”的敘寫,可知這裏取喻於花與霧,在於比方所詠之物的短暫易逝,難持長久。如果單看“夜半來,天明去”,頗使讀者疑心是在說夢。但從下句“來如春夢”四字,可見又不然了。“夢”原來也是一比。這裏“來”、“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啓下作用,由此生發出兩個新鮮比喻。“夜半來”者春夢也,春夢雖美卻短暫,於是引出一問:“來如春夢幾多時?”“天明”見者朝霞也,雲霞雖美卻易幻滅,於是引出一歎:“去似朝雲無覓處”。   有人主張這首詞通篇都是隱語, 主題當是詠官妓 。當時各級官府都有一定數目的官妓,供那些官僚們驅使。首句“花非花”是說官妓的容顏如花,但又並非真花。次句“霧非霧”中“霧”字是雙關。借“霧”為“婺”。“婺女”即女宿星。因官妓女性,上應女宿,但又並非雲霧之霧。    “ 夜半來,天明去”既是詠星,也是說人。語意雙關,而主要是說人。唐宋時代旅客招妓女伴宿,都是夜半才來,黎明即去。因此,她來的時間不多,旅客宛如做了一個春夢。她去了之後,就像清晨的雲,消散得無影無蹤。官妓不同于一般的妓女,更不同于正式的妻子,她們與官僚之間互為依存,但關係又不便十分密切,只能以夜來明去為限,可謂會短別